山西市县名字由来太原市

山西市县名字由来——太原市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省会太原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山西现在下辖11个地级市,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山西省会太原市各地名字的由来吧!

太原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民国16年(年),设立太原市。辖六区一市三县。

小店区

因小店村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北宋初年,宋毁晋阳城后,该地成为新建的平晋现成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的。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汇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称小店。明嘉靖《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达道也。”年,太原市第四区改成小店区,区政府驻小店村。年,太原市郊区划分为南、北郊区,南郊区政府驻小店镇。年太原市调整小区行政区划,将原南郊区改为小店区。

迎泽区

因迎泽门而名。明洪武年间,扩建太原城,迎泽门(又称大南门)为八大城门之一。太原解放后,在大南门外修建了迎泽大街、迎泽公园、迎泽宾馆等。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迎泽”为名将原南城区改为迎泽区。

杏花岭区

因明晋王府花园而名。明洪武年间,这里是晋王府的花园,多植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名“杏花岭”。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杏花岭街,设有杏花岭办事处等。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杏花岭”为名将原北城区改为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很久以前,该地区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很久以前,该地区大量生长着一种尖且带刺的花草,故名尖草坪。太原解放后,境内建有尖草坪街、尖草坪立交桥,设有尖草坪办事处等。“尖草坪”一词也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范围,泛指以太钢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尖草坪”为名将原北郊区改为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因柏树林而名。太原解放前,当地居民在此大量种植柏树,因数量众多,故称“万柏林”。年,太原市第五区改称万柏林区。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万柏林”为名将原河西区改为万柏林区。

晋源区

因晋水而名。地处晋水源头,故名晋源。古记“夑父迁晋水之旁”,而唐国改称晋,含唐晋始源之意。年,设晋源县。年,太原市第六区改称晋源区。年,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以“晋源”为名设晋源区。

古交市

原称交城。隋开皇十六年(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年),移县治于山南却波村,此地遂称故交城,简称故交、故、古词义相同,渐演变为古交。清为古交镇,年,成立古交矿工区,年改称古交市。

清徐县

由清源县和徐沟县两县首字合并而名。清源,隋开皇十六年(年),以清源水而名。民国5年(年)废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原县治改为清源镇,次年复制清源县。徐沟,因金水、嶑峪二河汇流徐徐而下,涨冲喂沟,其城以旧沟为限而筑,故名徐沟。金大定二十九年(年),置徐沟县。年清源县与徐沟县个兵,取两县首字为清徐县,属榆次专区。年,清徐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阳曲县

汉置阳曲县,在今定襄县境内。《二十五史补编汉书地理志补志》载:“应劭曰:河千里一曲,县当其阳,故名阳曲也”。汉建安二十年(年)曹操将阳曲县治所移至今太原市尖草坪区阳曲镇。隋开皇六年(年),隋文帝杨坚恶阳曲之“曲”,改为阳直县。后又复称阳曲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年),阳曲县治所移于太原城西郭外。金天会年间移于太原府城内,阳曲县成为山西首县,史称“三晋首邑”。

娄烦县

以古代楼烦部落得名。历史上曾有过娄烦国、娄烦郡、娄烦监、娄烦县等行政建置,但治所大都不在今境内。其作为今娄烦特定的地名称谓,当始于唐。唐龙纪元年(年)置娄烦县。之后,时废时置。明初废县为镇,入静乐县。年,重置娄烦县,属吕梁地区。年,娄烦县划归太原市管辖。

来源:山西文化和旅游厅

关于三晋旅谈

三晋旅谈,是一个为政府、企业、景区提供旅游策划、规划、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的综合性平台,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yy/7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