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古交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唢呐作为咱们古交的民俗
希望它能被一直流传继承下去
发扬光大
投稿
商务合作请联系
古交老乡点下面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