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战ldquo疫rdquo,

疫情期间,古交市图书馆(文化馆)联合超星公司利用非遗知识丰富文化馆线上服务内容,让您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为全民抗击疫情助力。

常常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有时放慢脚步,仔细想也会恍惚,非遗之“本”为何?从“陈山火龙”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古老的東方有壹條龍,

它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壹群人,

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龙的传人》

确实,陈山就有那么一群人。

中国的习俗大多传自过去,为沧桑岁月造就的无形财富,陈山香火龙亦如此。开居余年,陈山村子孙传承25代,至于火龙真正启于何时,则无确切史料记载。

村中长者有言:“至少几百年了。”有人说,是老祖宗原迁地带来的习惯;有人说,当时自然灾害、瘟疫重病,插上香龙舞火,可祛灾避疫,祈求平安。陈山的火龙是民间习俗信仰为基本,注重程式而不拘细节,反正世世代代就这么传下来了。

陈山香火龙的惯例是在农历八月下旬的月黑夜(一般21-24日晚上)一连三晚举行。陈山之龙,与众不同,大竹扎成的龙头龙尾,高约5米,再用山草和蕉树皮等包扎,呈骨架之型以便插香。龙身以麻绳、铁线作为龙筋,树枝叶扎成,通常总长约80-米,晚上舞龙时浑身插上千万支香火,星星点点的火头就呈现出巨大滚圆的龙身,陈山香火龙由此成型。陈山的历史因火龙而厚重,陈山的香火由火龙而延续。

古语有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数以百计的村民点香插龙,求神保佑,俗称“沾龙气”。长龙身上插满了香火之后,嘹亮的一声“起龙!”伴随着数百舞龙者齐吼,簇拥起庞大的“龙体”。同时全场灯光熄灭,爆竹齐鸣,锣鼓喧天,十数名村民踏着强劲的锣鼓节奏,扇着香火闪烁的阔鳍,整条火龙舞动于夜色。龙头三拜,开始巡行,队伍浩荡,气势恢宏,经过各里各家门前时,家家都燃放爆竹迎接。

巨大的火龙巡行一周约一小时,第二晚将龙身续长,继续巡游,更为热闹。第三晚巡游完后,将火龙一举浸入鱼塘,名曰“放龙入海”。

舞龙结束后,全村男女老少、离乡外出能回来的人,都团聚一起“饮龙酒”。过去,饮龙酒是全村团聚,主菜为芋仔煮牛肉,一头牛,一桌酒,兴高采烈。近年人数大增,村里宰四头牛,分派到各户自行款待。陈山火龙的材质、形式尤为罕见,正所谓物以稀为贵,稀有的价值是值得传承和保护的。不光是陈山村民,他们的亲戚朋友,甚至鹤山市区以及更远的群众都驱车前往,沾福气、赏火龙,一连几晚,人山人海、浩浩荡荡,一系列活动,构成陈山村特有的人文。龙作为中华文化的本源,炎黄子孙赋予其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陈山香火龙作为鹤山江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代代陈山人的杂陈五味。

他们感慨一年的风雨耕耘,他们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龙,早已超脱了那只香火围成的巨兽,在世代陈山人心中扎根盘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现代人看来,非遗是一种古老而又过时的产物。确实,5G的速度不知比舞龙的速度快了多少,信息获取的速度快了,人之间的距离也远了,传承这些文化的人也少了。“一头牛,一桌酒”好像也变成了奢求。陈山香火龙,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同辉,是陈山村千百年来向上而生的智慧与精神。非遗的根本,大概就是这种崇尚自然人文之本所诞生的无形财富吧。

“龙”,需要传人。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mj/118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