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周边弓氏探源系列之古交古交姓氏

一、引言

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古交共有个姓氏。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4个,千人以上的姓氏25个,百人以上的姓氏84个,10人以上的姓氏个,1人以上的姓氏人,1人的姓氏个。这些姓氏约占全国个通用姓氏的21%,占古交总人口21万的0.3%。另据年户籍资料显示,古交常住人口中的民族为25个,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水族、纳西族、土族、仡佬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基诺族、穿青人族、汉族,其中穿青人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外新出现的一个民族,目前尚未被民委最后确认。这24个民族占古交姓氏的0.38%,占古交总人口的0.01%,占全国56个民族的42.9%。可以看出,无论是姓氏还是民族的结构比率,在全国的县域范围内都是罕见的。这是古交矿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古交当代民族融合的又一盛举。充分体现出“大古交”的特有风采。当有人问及古交的魅力是什么?有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特色主焦煤,当有人问及古交人的魅力是什么?可能回答会是五花八门的,但是有一点是人们共同认可的,那就是包容性强,这是古交人的基本特性和传统美德,古交人不排外、好客,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是缘于古交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大通道。

二、姓氏中的少数民族起源

(一)万人以上的姓氏

张,王,李,阎。

(二)千人以上的姓氏

武,刘,康,杨,赵,马,郝,郭,陈,周,邢,高,阴,徐,弓,薛,雷,曹,孙,程,冯,耿,宋,胡,任。

(三)百人以上的姓氏

牛,靳,吴,田,成,岳,韩,梁,安,段,折,崔,何,温,石,吕,范,叶,杜,谭,冀,常,白,侯,殷,黄,郑,贾,朱,卢,丁,许,师,董,史,罗,芦,苏,傅,覃,申,尤,彭,魏,贺,姚,萧,谢,桑,尹,林,于,袁,艾,唐,秦,邓,潘,孟,惠,米,曾,樊,姜,孔,裴,乔,褚,蒋,蔡,寇,余,焦,霍,路,陆,向,翟,邹,江,毛,齐,解,宫。

(四)10人以上的姓氏

沈99,熊97,房97,汪96,戴93,夏93,邵92,庞90,苗89,方89,金88,钟88,宁85,龙85,葛84,左82,廖78,司76,卫75,聂75,游72,邱72,辛72,文70,席69,韦68,边63,柴63,单62,易60,阳60,严59,强59,谷59,和59,蔚58,柳57,景57,连57,原57,钱55,鲁55,窦53,龚53,关53,代53,万51,曲49,汤48,顾48,颜48,陶47,尚46,欧46,穆44,施43,倪43,姬42,付42,巩40,郎39,祁39,兰39,伍38,麻37,黎37,庄37,邸37,祝35,梅35,童34,毕33,蓝33,洪33,荣32,戎32,俞31,栗31,管30,吉30,荆30,逯30,纪29,屈29,莫29,车29,涂29,章28,党28,燕28,未28,续28,季27,包27,腾26,甘26,蔺26,要26,廉25,卜25,盛24,索24,桂24,欧阳24,鲍23,阮23,娄23,薄23,古23,虞22,荀22,仇22,苑22,舒21,晏21,鄢21,占21,华20,喻20,邬19,刁19,赖19,冉19,旷19,粟19,甄18,封18,奕18,仁18,降18,牟18,佟18,南18,渠18、卡17,伊17,楚17,亢17,访17,花16,时16,藏16,柯16,禹15,班15,符15,池15,母15,右15,蒲15,支14,冷14,双13,满13,匡13,筒13,宿13,皮12,元12,平12,凌12,郗12,胥12,相12,遆12,豆12,明12,郜11,浦11,战11。

(五)10人以下姓氏

柏、应、宣、富、郤、权、门、仝、布、随、智、火、项;诸、暴、幸、卓、饶、帅、隋、睢、来、鹿、化、费、闵、骆、宗、郁、庚、沙、信、苟、卿、奉、迟、雒;岑、计、丘、咎、缪、居、晋、底、员、矫、资、谌、初、赫、毋、税;山、瞿、都、丰、訾、商、敬、岛、户、敦、素、颉、巫、仵、辜;全、詹、慕、鞠、茅、架、庹、尉、刺、绳、盈、勒、木、逮、囡、黑、皇甫、钮、翁;仲、衡、国、晁、勾、敖、危、申屠、况、漫、延、漆、形、光、凡、靖、戍、檀、问、慧、承、畅、庚、丛、独、韵、但、京、储、隗、云、奚、昌、凤、乐、谈、裘、羊、厉、蒙、蕹、茹、东、阚、盖、仉、法、第、娅、臣、朝、郅、学、铁、善、银、营、呼、练、邝、普、职、胜、标、口、戢、察、水;井、糜、邴、干、秋、从、鄂、籍、闻、戈、禄、红、公、上官、佘、爱、宠、琚、芬、穋、朴、洛、升、层、拓、粮、唋、窄、效、句、鲜、优、缘、巨、超、药、秘、丙、望、喇、低、核、枟、落、柔、狄;湛、伏、滑、巴、祖、束、邰、屠、能、扶、寿、农、习、步、广、利、隆、那、乜、查、端木、汝、呼延、有、伯、谯、剡、屯、眭、位、脱、良、滦、贵、洧、培、增、台、野、仙、紫、啜、记、葡、情、庙、依、修、矿、树、达、孤、菊、业、租、知、犹、帖、绕、倾、五、仪、志、希、揭、冠、术、海、浣、格、可、耶、露、阁、淡、肤、潞、寻、告、慈、雄、袭、予、荒、遍、翰、雪、运、亚、且、贤、丈、绪、岩、继、义、遵、唱、繁、桥、槐、芨、宜、仉、梦、府、部、閈、官、瓦、先、陕、深、藏、波、防、菜、么、析、拘、嵩、倍、盘、操、追、綦、生、扎、谬、跃、玄、吁、亮、多、佳、允、务、伦、印、戚。

在以上姓氏中,其中有80多个姓氏起源蕴含着少数民族的血统,这些姓氏简述如下:

李姓。为中国的五大姓氏之一。其始祖为殷朝未年的李利贞。又据《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隋孝文帝入中原,改为单姓李氏。《通史·氏族略》载:“唐朝时,朝廷对立有战功的文武大臣,赐以李姓,使其与帝王同宗,以示重用。其中少数民族的鲜卑、阿布、阿跌、舍利、朱邪等姓人因功受赐李姓。如朱邪赤心,原为西突厥人,受赐姓名李国昌,世袭为晋王,其孙李存勋建后唐王朝,是为庄宗。”

周姓。周姓起源较为复杂,至少有八支。其中《魏书·官氏志》载:“代北复姓贺鲁氏后改为周氏。又北魏献弟次兄为普氏,后亦改为周氏。”

王姓。为中国五大姓氏之一。起源有八支。其中《通志·氏族略》载:“‘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另有一支为冒姓王氏:“南朝梁将王僧辨,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冒姓王;隋朝有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氏,入中原后亦冒王氏。”

陈姓。起源于妫姓,先祖为胡公满。《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侯莫陈氏,进入中原后,改汉姓,成为单姓陈氏。”

卫姓。起源于姬姓。另有一支为鲜卑族《后燕录》载:“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鲜卑为卫姓。”

韩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代北鲜卑族有两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氏。”

杨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改姓。《晋书》载:“氏族有杨氏,世居仇池。”《魏书》载:“鲜卑族有莫胡芦氏,改为杨氏。”《唐书》载:“沙陀部人杨光远,别为杨氏一支。”此外,唐朝时中国南部也有以杨为姓的人。

朱姓。起源于西周。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改姓。《魏书·官氏志》载:“鲜卑族渴烛浑氏、朱可浑氏,于孝文帝时改为朱姓。”

秦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罗马帝国。西汉时罗马帝国称为大秦国。两国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晋武帝时,有大秦国商贾留居中国不回,与中国人联姻,繁衍生息,遂以原籍国名“秦”为姓。秦论即其中之一。

何姓。出于姬姓。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五代史》载:“唐时北部少数民族有吐谷浑氏,其中有的改为何姓。

吕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鲜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代北复姓叱吕氏、比丘氏及后周三字姓俟吕陵氏,均改为吕氏。“

张姓。为中国五大姓之首。总人数接近英国和法国人口的总和。起源主要有四支,其中一支为赐姓。《读史方与纪要》载:“三国时有龙佑那,诸葛亮赐姓张氏,世居云南。至唐时,龙佑那十六世孙名张乐进。”

曹姓。起源主要出自姬姓和少数民族两大类。出自少数民族的有两支。一支源于隋朝,中国西北地区突厥部族建有康国,君族支庶分封有曹国,国人大都取姓曹氏(隋书)。一支起源于唐朝,时亦有曹国,地域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东北方和北方,为唐王朝的附庸国,曹国使节不断有人来中原定居,子息繁衍,以其原国名为姓,成为“昭武九姓”之一的曹姓(新唐书)。

金姓。起源主要有四支,其中两支为少数民族。一支为赐姓。汉朝时,匈奴王休屠祭天时,有用铜制作人像的习俗,铜人,古称金人。休屠的王太子名日磾,入汉朝服侍于汉武帝刘彻,汉武帝以为日磾不可无姓,遂以其族人有铸金人的习俗,赐姓为金姓,故史称金日磾,其后人与汉族人融合,世代沿袭为金姓。《广韵》载:“汉休屠王太子日磾事武帝,帝以休屠作金人祭天,赐姓金氏。”又,唐朝以前的羌族和新罗国都有金姓。《前秦录》载:“苻秦时,‘羌酋有金氏’。”《旧唐书》载:“新罗国王姓金。”随着年代更替,少数民族中的金姓与中原民族大融合,现在的金姓除朝鲜族和满族外,大都已成为汉族人。

谢姓。起源于姜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旧唐书·文苑传》载:“卫州卫人谢偃之祖孝政,本姓直勒氏,是鲜卑族人,后改为谢姓。”

云姓。出自妘姓,祝融为云姓始祖。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少数民族鲜卑族有牒妘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妘氏,后亦省笔改为云姓。”

苏姓。与云姓同宗。又一支为少数民族。《汉书》载:“辽东乌恒有苏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鲜卑族有拔略氏,孝文帝改革后改为苏氏。”

潘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代北鲜卑部族有三字姓破多罗氏,后改为潘氏。”

葛姓。起源有四支。其中有一支为代北鲜卑族贺葛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贺葛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葛氏。”

奚姓。起源于夏朝。有一支为少数民族。《路史》载:“拓跋氏之后有奚氏。”《魏书·官氏志》载:“薄奚氏、达奚氏均改奚氏。”

彭姓。起源于商代。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晋书》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姓氏考略》载:“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韦姓。起源有四支。其中有一支出自西北少数民族疏勒国。《汉书·西域传》载:“疏勒国有韦姓。”

马姓。出自赢姓。其中有二支为少数民族。一支起源于金朝,始祖马庆祥本西域人,人居临洮狄道,子孙繁衍,成为马姓一支;另一支起源于元朝,始祖蒙古人那和,其因祖上曾在金朝任马步指挥使,倍感荣耀,遂以祖上官职第一字命姓,改为马姓,取名祖常。《金史》、《元史》。

唐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王的后代。唐姓氏族庞大支脉繁多,主要有晋唐、鲁唐、楚唐和豫唐之分,另外还有姬姓唐、蛮族唐和羌族唐。《后书·南蛮传》载:“东汉时期,居住在中国南方的蛮族有白狼王,姓唐氏,其后代沿姓成唐氏,此为蛮族唐姓。”《三国志·郭淮传》载:“东汉末中国西北部的陇西一带羌族中也有唐姓,其后人被汉人同化,统作唐姓,此为羌族唐姓。”

费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后魏时代北夏姓费连氏,后改为费姓。

薛姓。起源有四支。其中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中国西北部有叱干氏,后改为薛氏。”

雷姓。是一支古老的姓氏,最初为高姓方雷氏,是上古诸侯国名。有一支为少数民族。《十六国春秋》载:“潳山、蛮南、安羌也有雷姓。”

贺姓。起源于姜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载:“后魏时民族大融合,其中有代北鲜卑族贺兰氏、狄族贺赖氏及贺敦氏皆改为贺姓。”

倪姓。出自姬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代北复姓贺倪氏改为兒氏,后又改为倪姓。”

罗姓。出自妘姓,是祝融的后代。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有代北三字姓破多罗氏、斛瑟罗氏和复姓叱罗氏,都在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罗姓。”

郝姓。出自凤姓,是伏羲氏(太昊氏)的后裔。又据《旧唐书·南蛮传》载:唐朝时,中国南部有郝、杨、刘三姓。此外,北方少数民族乌桓族中汉武帝以后归汉,其中也有一些以郝为姓的人。

安姓。出自轩辕氏。还一支为少数民族。后魏时,中国西北部有鲜卑族复姓安迟氏,入中原后一分为二成为安姓和迟姓。又有一支出自唐朝“昭武九姓”的安国。古安国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

于姓。出自姬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鲜卑族。《路史》载:“东海于公裔孙随拓拔陵徙代为方忸于氏,至魏孝文复为于。”

康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古代的西域。“昭武九姓”中有一支为古康国,其境在原苏联境内。东汉时,康国王子到中原定居于河西,成为中国内地人,后代子孙以国为姓。

元姓。起源主要有六支。其中有两支出自少数民族。一支为鲜卑族拓拔氏所改。一支为后魏献帝的哥哥纥骨氏,其后代一支改为胡姓,一支改为元姓。

卜姓。出自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还有一支为中国古代匈奴部族须卜氏,为西北复姓,后改为卜姓。

黄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为古代的南方蛮族。《新唐书》载:“邕管蛮有黄姓。”唐人黄少卿、少高、少温都是蛮族黄姓人。

穆姓。起源有二支。其中一支由代北八族之首的丘目陵氏所改,源自鲜卑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穆姓出自‘代人’,本姓丘目陵氏,代为部落大人,为北人八族之首,孝文迁洛阳改为穆氏。”

明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北魏时鲜卑部族。《魏书·官氏志》载,代北有三字姓斗眷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明姓。

成姓。主要出自姬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北凉录》载,古匈奴部落各族有成姓。《宋书·夷蛮传》载,南蛮中亦有成姓。

屈姓。主要出自芊姓。还有一支为北魏时代北复姓屈突氏所改。见《魏书·官氏志》。

路姓。起源有五支。其中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代北三字姓没路真氏改为路姓。

娄姓。出自姬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北魏代北人匹娄氏、伊娄氏和乙那娄氏统改为娄姓。又《风俗通》载:“邾娄之国子孙,或以娄为氏。”

林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北魏代北少数民族有丘林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林姓。

高姓。主要出自姜姓。还有两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齐书》载:北齐文宣帝高洋,本鲜卑族人,后改姓高。并对有功少数民族将领多有赐“高姓”者。又,《魏书》记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改为高姓,名高云。

胡姓。起源较多,主要有四支。其中有两支为少数民族。北魏献帝的哥哥为纥骨氏,后改为胡姓。又据《周书·李远传》载:中国北方匈奴部族后裔敕勒族有胡姓,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

万姓。出自姬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代北复姓吐万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万姓。

柯姓。起源有两支,出自姬姓和姜姓。还有三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古代少数民族中的羌族和鲜卑族中都有柯姓,又后魏南方有柯拔氏,后改为柯氏。

房姓。出自陶唐氏。有一支改姓少数民族。晋代初年,房氏人房乾出使北方,留居鲜卑族。当时鲜卑族人习俗称房舍为屋引。房乾后裔遂以屋引氏入鲜卑族。到了北魏时,屋引氏随孝文帝南迁,一部分改姓屋,一部分恢复祖姓房。

卢姓。主要出自姜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鲜卑族有莫芦氏,后去掉草头改为卢姓。见《魏书·官氏志》。又据《元和姓纂》载:代北三字姓吐伏卢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卢姓。

丁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出自西域回族。《杨士奇东里文集》载: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其曾祖父名阿老丁,祖父名苦思丁,父亲名马禄丁,从兄弟名吉雅莫丁,后鹤年遂以丁字为姓,其后化入汉族,成为丁姓一支。

郁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西域。《姓氏五书》载:西域有郁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

单姓。主要出自姬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北魏时代北复姓阿单氏、谒单氏皆为鲜卑族,后改为单姓。

洪姓。起源有三支。其中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三字姓曲阿弘氏,后为避讳,改为单姓弘氏,继而又改为洪氏。

石姓。主要出自姬姓。还有三支出自少数民族。唐时“昭武九姓”中有石姓,为康国后裔。又后赵高祖明帝石勒,本羯族人;五代时,沙陀部人石敬瑭建立后晋,其后裔遂以石为姓。

甄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鲜卑族。《魏书·官氏志》载:代北三字姓郁都甄氏入中原后改为甄氏。

段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鲜卑族。西晋时段务目尘被封为辽西公,率其族三万余户居于辽宁西部,后为后赵所占领,族人与汉人杂居,多改为段姓。

侯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代北复姓侯奴氏、渴侯氏,三字姓古口引氏和俟伏侯氏皆改为侯姓。

車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出自鲜卑族王族和公族。《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时献文帝次兄为普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周氏。至周摇时,封金水公,北周闵帝赐姓車非氏,后改为車氏。

全姓。起源两支。其中一支为元代少数民族改姓。《元史》载:阿鲁浑萨里之父字万全,遂以父字为姓,改为全姓。

伊姓。主要出自陶唐氏。还有一支出自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其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一姓娄。见《魏书·官氏志》。

刘姓。主要起源四支。其中一支为匈奴族。《汉书》载: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对外采取亲善友好政策,以公主嫁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本来冒顿为挛鞮氏,按照匈奴部族风俗习惯,凡尊贵者皆从母姓,所以冒顿的子孙成为刘姓一支。此外,唐朝时中国南部蛮族也有以刘为姓的人。

龙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北史》载:且弥王、焉耆国王均为龙姓。

黎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代北复姓素黎氏改为单姓黎姓。

乔姓。主要出自姬姓。还有一支为少数民族。《前代录》载:汉代以后,中国北方匈奴部族中有贵族乔姓,世代都是匈奴国辅政相卿。后来,匈奴乔姓与汉族乔姓汇为一体。

谭姓。主要出自姒姓。又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中有谭姓,自称为盘古之后。见《姓普》。

燕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汉代鲜卑族。《后汉书·鲜卑传》载:鲜卑族有燕姓,入中原后与汉族人融合,亦成燕姓。

尚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宇文氏。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复姓,有一支世居松漠。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后复本姓宇文,以功加俭校尚书右仆射,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可孤。其后代遂为尚姓,融入汉族。

温姓。起源有五支。其中有两支出自少数民族。一支出自唐时西域少数民族,唐代有康居国(位于原苏联境内)为唐王朝附庸国,其国王为温姓,后入中国,自成温姓,以后逐渐与汉族温姓融合,见《唐书》。另一支出自代北鲜卑族,其中有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家族,他们进入中原后,改复姓为单姓,成为温姓的一支。

连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为鲜卑族。《汉书》载:鲜卑有连氏。《魏书·官氏志》载:“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

茹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出自鲜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代北三字姓普六茹氏(亦作普陸茹氏),改为茹姓。

艾姓。始出于夏后氏,为禹王的后代。另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有代北复姓艾斤氏,后改为艾氏。

寇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出自少数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有代北三字姓古口引氏,后改为寇姓。又《魏略》载:“乌桓有寇氏,辽东北平乌丸单于寇晏敦是也。”

盖姓。起源有两支。其中一支出自鲜卑族。《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代北有盖娄氏,后改为盖姓。

狄姓。主要出自参卢氏,是炎帝的后代。另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北史》载:中国古代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高車氏分化出一支狄姓。《五代史》载,唐昭宗时,曾俘获契丹人杨隐,归降李唐王朝,赐姓名狄怀忠,其后裔为狄氏。

骆姓。起源有三支。其中一支为少数民族。北魏代北人有三字姓佗骆拔氏改为骆姓。

干姓。主要出自姬姓。另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北魏有纥干氏,后改为干姓。

戎姓。起源有四支,其中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商朝以后有戎族,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其后裔以族名为姓,形成戎姓一支。

慕姓。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居于中国东北部,其后建立鲜卑国,为鲜卑族的一支。

折姓。起源有两种说法。据《折氏家谱》载:折姓起源于鲜卑族。公元二五八年部落首领力徵酋长在定襄郡之盛乐建立了以拓跋鲜卑为首的部落联盟,授先祖之氏族旗号为代北鲜卑折掘部,因以折掘为姓。后演化为折姓。这种说法还得到了西安、四川等地专家的认可。另据《中国姓氏起源》载:“折姓出自匈奴部族。匈奴有折兰王,其支庶子孙遂成折、兰两大姓。”《通志氏族略》载:“折氏望出西河,宋为大姓,世守鳞州,犹古诸侯。”

翟姓。翟与狄同,古翟国即狄国,史称为白狄建立的国家。是晋文公重耳的母国,国人多以国名为姓。

上述80个含有少数民族起源的姓氏,占古交总姓氏的12.6%。其中万人以上的有3个,占75%;千人以上的有12个,占48%;其人口占到古交总人口的43.1%。这样的比重是相当高。在这80个姓氏中,只有“折”姓与“翟”姓是纯少数民族起源。不难看出,古交少数民族的血统占有相当的比重。当我们追朔自己的姓氏起源时,一般都认准的是第一支起源,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祖宗不是出自少数民族呢?因此,追求姓氏中的纯正血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事实。

有资料显示,年北京市的姓为个,上海市的姓为个。应当说,这两个城市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聚集了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两个城市的人口都是数千万。是古交人口的几百倍,而姓氏只有古交的2-4倍。这些统计数字虽然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但它的比率不会因此而发生太大的波动。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古交的姓氏与民族,是构成古交人特有的包容性的人文之渊。此外,民族融合摆脱了近亲繁衍的弊端,因而,它又是古交人所具有的“勤劳、勇敢、纯朴、睿智”称誉的历史根源。

三、民族融合的五个历史时期

古交作为民族融合的大通道有两种原因。一是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古交就属于晋阳的管辖范围,而晋阳曾为多民族建立政权的历史舞台,也是少数民族南迁的必经之路。二是地理环境。这里地处汾河流域,一河三川的优越条件,造就了这里水肥草美的天然牧场。早在公元前年,西汉就在这里设置了官方牧苑,并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北方少数民族主要以草原型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游牧狩猎为基本经济生活方式,“逐水而迁徙,随牧而转移。”因此,古交成为了少数民族青睐的地区。民族融合主要有如下几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狐氏大戎的领地。太原以及周边地区还居住着赤狄与山戎。狐氏大戎出自唐叔虞。但是其祖很早以前就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白狄之中。狐氏大戎为白狄的别支,也许在他统率的部落之中,有白狄民族的其它支系,如鲜虞氏、肥氏、鼓氏、仇氏等。后来鲜虞族建立过中山国,故历史上亦称狐偃为中山人,这就是狐氏大戎出自白狄民族的缘由。此外,《古交屯村东周遗址发掘简报》称:“屯村遗址发现的陶器虽然在质量上与晋南地区晋国腹地同时期陶器有一定距离,器物形制也很不规整,但整体特征已属晋文化的范畴。因此,我们虽然不排除尚存的‘戎狄方国传统的影响,甚或这里仍是西周时期戎狄族的后裔。’”不难看出,古交在周代是戎狄民族居住的地区。

(二)两汉十六国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活动的是匈奴与鲜卑族。匈奴族的族称,史载:“匈奴之类,总谓之北狄”,“夏曰薰鬻,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居住于我国北方河套阴山一带蒙古高原。西汉时,其势力达到极盛,经常入侵中原,经汉武帝征讨衰败下来。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入臣于汉”,汉“割并州北界以安之”。北匈奴“逃亡不知所在”。曹魏建安年间,南匈奴逐渐移居内地,在不断汉化的进程中,人口大大增加,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曹操平定并州后,南匈奴归附于曹操。曹操采用分化与同化的政策,即把匈奴分为五部安置在兹氏县(临汾市南)、祁县(祁县南)、蒲子县(隰县)、新兴郡(忻州)、大陵县(文水、交城一带)。其中大部“皆居于晋阳汾滨之间”。这里所指的“晋阳汾滨之间”,函盖了古交地区。西晋时,塞外匈奴又大批南迁,“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今离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今昔阳),诸郡糜不有焉”。至东晋时,曹操引进的五部匈奴见西晋皇室内乱,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历史进入“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南匈奴后裔刘渊统帅五部匈奴贵族起兵离石,始以左国城为都称王建汉国,进而徙浦子即皇帝位,最后定都平阳;接着匈奴别族羯人石勒、鲜卑人慕容皇光、氐人符洪、羌人姚苌以及鲜卑人慕容垂等先后逐鹿中原,建立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后燕等国。这些国家都曾占有太原和统治过太原,最后由东胡鲜卑人拓拔珪建立北魏政权。至此,匈奴人基本上与汉族人融为一体。从公元年至年的年之间,太原地区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演进的重要地带,也是民族融合的中心地区。

(三)北魏时期。北魏政权主要是鲜卑族建立的,在中国姓氏演化的进程中,鲜卑人居多,由此,有必要对鲜卑民族作一简单的介绍。

鲜卑族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往西北行约10公里处,就是闻名遐迩的鲜卑人遗址“嘎仙洞”。鲜卑源于东胡,早在先秦时就生活在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的广大地区。《史记·匈奴列传》载:“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战国时强盛起来,屡犯燕赵。后来林胡、东胡、楼烦“三胡”势力被赵武灵王击败。

西汉初,不断向蒙古高原拓展的东胡势力与匈奴发生冲突,并被匈奴所破,由此分列为乌桓、鲜卑二支:“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是为乌桓;另一支“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是为鲜卑。乌桓于汉武帝破匈奴后归于汉,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东汉末,“与匈奴连兵为寇”,侵扰汉境,曹操亲自征讨乌桓,乌桓大败,从此逐渐消失。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汉大将窦宪击败被迫西迁,“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鲜卑是一个内部成份很复杂的民族。最初的鲜卑部落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二者的基础上演化出了西部鲜卑。后来在南迁西徙的过程中,鲜卑各部与匈奴、高車、乌桓、汉人等混血形成了许多新的部别。如鲜卑与匈奴混合,在河套阴山一带形成了拓拔鲜卑;在蒙古草原南部形成了匈奴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与敕勒混合,在阴山以北形成了乞伏鲜卑;与南匈奴之后宇文氏混合,在西拉木伦河一带形成了宇文鲜卑,此外还有慕容氏、段氏、秃发氏等分支。两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氏曾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先秦;秃发氏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由此把十六国战乱推向高峰;拓跋氏先建代国,继而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战乱,以平城为都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王朝,由此开创了中国南朝与北朝鼎足而立的政治局面。这一时期孝文帝曾颁诏让其部族改为汉族姓氏。后来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鲜卑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至隋唐统一,鲜卑与汉人基本上融为一体。鲜卑民族在北朝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北周被隋取代后,许多鲜卑贵族成为了隋唐王朝的姻亲和大臣。如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祖母独孤氏、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此外如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也为鲜卑族血统。

在鲜卑人统治时期,古交地区尚有很多遗存。《元一统志》载:“元魏起于云代,此山乃魏道武牧马之地,故本县有马兰川、牛兰川,及边有达奚、乞伏、破六韩三村之名。”“后魏于此立羊肠仓;古晋阳上郡置关于此,隋炀帝大业四年幸汾阳,改名深谷岭,今岭上有石墟,俗云魏道武避暑之所。”《交城县志》载:“北魏时期,晋有牧苑马兰城,粮仓羊肠寨。”“羊肠山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后魏于此立羊肠仓,隋大业四年,经此幸汾阳改名深谷岭,上有石墟,相传魏太武避暑之所,亦谓万根谷。”据考证,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年间(—),广置牧场。并在汉代建立的晋阳牧苑内建起了“马栏城”(故址即今马兰村一带)。公元年,北齐继东魏治晋,即于“晋阳”初置牧官。牧场范围与汉、南北朝大致相同,牧场以畜别为栏,以栏分群,各置首领,置马栏于屯兰川,置牛栏于大川,古交境内牧人称为“晋阳牧子”或“并州牧子”。马兰兴济寺、武家庄石窟、刘庄石窟等为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兴济寺遗址南端约米的地方有一处北齐墓葬群。其中一处为北齐大将军乌丸安周的墓地。而所指的羊肠仓,即在今阁上一带。至于鲜卑三村之名,“乞伏”应为今七佛沟村;“破六韩”应为今破罗汉村,“达奚”有待进一步考证。此外,据《交城县志》载:“北魏太武帝泰常二年,即公元年,析晋阳西垂置长安县,现北境属之。”而《觅渊斋文集》则进一步明确“长安县治当设在古交镇西南原平川之常安村。”《交城县志》还指出:“北齐武平六年,即公元年,析晋阳西境置龙山县,境地属之。”龙山县治极可能设在武家庄一带。

(四)隋唐五代时期。公元年,即贞观六年,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一带苏农部落少数民族内迁太原府,置燕然县,年侨置于太原西北35公里处,年并入阳曲县。从其里程方位看,极有可能在今古交曹坪、大南坪一带,或与曹坪、大南坪接埌的阳曲县境内。

西突厥之沙陀部族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民族。突厥是继匈奴、东胡—鲜卑之后,于隋唐五代势力达到极盛的又一北方少数民族族系。其族源为匈奴之别种。沙陀族原系西突厥的一个部落,长期居住在新疆准葛尔盆地。西突厥被唐王朝李靖大元帅击败后,遂将这个部落迁至薄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以东的沙碛地定居,因该地名沙陀,故该部落改为沙陀族。

唐贞元六年(),吐藩大规模攻打北庭都护府,沙陀酋长朱邪尽忠又降于吐藩。后来,沙陀与吐藩发生矛盾,朱邪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决心重新归唐,他们率部三万东徙,行军三日,吐藩追兵赶到,双方大战,朱邪尽忠阵亡,朱邪执宜率残部万余人,骑兵三千奔灵州。当时节度使范希朝得知后亲率兵马前去迎接,将其安置在陕西盐州,后又置阴山府,以朱邪执宜为兵马使,朱邪尽忠之弟葛勒阿波为都督,从此,灵盐道每有战事,只要沙陀出兵,所战必胜。唐元和四年,唐宪宗任范希朝为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宪宗唯恐沙陀部族有变,于是命其跟随范希朝迁居山西地区。范希朝从中挑选了多名骁骑之士,号称沙陀军,派遣兵马使统领这支劲旅,其余沙陀部族均安置在定襄州(今忻州一带),朱邪执宜居神武川之黄花堆。从此,沙陀部势力开始在这里不断发展。这就造成了沙陀部势力盘据山西、左右中原的历史局面,为唐末割据埋下了隐患。

李克用,沙陀人,本姓朱邪氏。祖父朱邪执宜,父亲朱邪赤心,时任朔州刺史,因平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升为振武节度使,李克用由此也改为李姓。公元年,黄巢占据长安,唐僖宗任命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三万骑兵南下,大败黄巢,夺回长安,被唐僖宗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河东节度使。从此李克用长期盘据晋阳,控制河东。开平二年(年),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勋嗣晋阳王位,同年,李存勋发兵晋阳,大败后梁军队。年,李存勋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定晋阳为西京。李存勋建立后唐不久,挥师南下攻陷开封,灭掉后梁,同年十二月,迁都洛阳,以晋阳为北京。

石敬瑭,沙陀人,“世居太原”。青年时居后唐大将李嗣源帐下。李存勋闻其善射,擢为左右,称为左射挥。石敬瑭战绩卓著,曾救李存勋于危难之中,也多次救过李嗣源性命,深受李氏器重,视为心腹,成为李嗣源的女婿。同光四年()石敬瑭帮助李嗣源登上后唐帝位,被先后封为保义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图、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其势力发展很快,在晋阳拥兵自重。长兴四年()后唐明宗帝李嗣源病死,李从厚继位,旋即被李从珂所杀。李从珂自立皇帝后,为削减石敬瑭的势力,矛盾加深,石敬瑭凭借太原险固之地,公开反唐,联合契丹,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后晋。

刘知远,也为沙陀部人。《太原府志》载:“后汉高祖皇帝姓刘氏,初名知远,其先沙陀部人,世居太原”,“高祖少为军率、牧马晋阳”。刘知远以作战勇谋著称,并在战乱中救过石敬瑭而被重用。石敬瑭建立后晋后,他日益显贵,官至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典掌禁军,成为后晋王朝军权最重的将领。后晋天福五年,刘知远与石敬瑭不和被排挤出朝廷,改任河东节度使、太原王。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继位,他恐刘知远效仿父亲,废黜自己,遂授封刘知远为北平王并令其抵御契丹。刘知远一心想称霸河东,以图帝业,对石重贵之命置若罔闻。后晋开运三年(),契丹挥兵南下,攻伐后晋,刘知远引兵不伐,坐视后晋灭亡,并于第二年在太原登基,史称后汉。

刘崇,刘知远之弟。天福十二年(),刘知远称帝后,封刘崇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镇守河东。年,刘知远病死,其子刘承祐继位,后被大将郭威所杀,刘崇遂在晋阳称帝,史称“北汉”。

可以看出,李存勋、石敬瑭、刘知远、刘崇建立割据政权,都是以晋阳为其发祥地。《中国皇后传》载:后梁中期(—),晋阳仍在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控制之下。有一天,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带着两个偏将石敬瑭和刘知远外出游猎。刘知远年纪最小,率几个亲兵在前面开道,刚到一条河边,就看见在河边洗衣服的李三娘。他凝神注视着她的一举一动,直至她移步回家。当天夜里,他带着几个亲兵抢走了李三娘。李氏虽被强纳为妻,但对刘知远倾心倾意,夫妻感情融洽。新婚不久,便生下儿子刘承训与刘承祐,深得刘知远钟爱。李三娘亦为晋阳人,其父为农。刘知远少为军率,牧马于晋阳,而当时的晋阳牧苑就在古交地区。因此,我们不排除刘知远“世居太原”即在古交地区的可能性,但可以认定,古交是刘知远长期活动的地方。其一是“牧马晋阳”就在古交;其二是古交有很多与刘知远相关联的古地名,如:御道川、王子墓、刘庄寺、皇帝峁、御井坡等等。所谓御道川,即应为刘知远称帝后,将经常出猎的地方称为“御道”,因是皇帝所修,故名;“王子墓”应是葬有英年早逝的王子刘承训的地方;刘庄寺,因佛教石窟而得名,这与沙陀部人信奉佛教是密切相连的,值得探讨的是“刘庄寺”之寺名,我们知道,但凡佛教寺名,很少冠以“姓氏”之称谓,以姓氏称呼“寺庙名称”的,在古交只有这处,在其它地方也很难见到,所以,这个“刘庄寺”名的由来一定有其深刻的背景。更有趣的是,在刘庄村还有一处叫作“御井坡”的街道名称,这就更加叫人费解了。刘庄村因刘庄寺而得名,御井坡,顾名思义,应为皇帝用水的水井之处,它与李家社村的“三娘井”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至于皇帝峁,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其中有皇帝的墓室,墓穴中还有龙袍龙服等御用物品,但凡传说一般不会是空穴而来的,总是有其一定的缘由。所有这些,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链条,如果说晋阳是刘知远的发祥地,那么,古交便是这个发祥地之核心地带了。另据《交城县志》载:“晋高祖墓,姓石名敬瑭,为人浓厚寡言,唐明宗爱之,妻以女永宁公主。天成二年以河东节度使。……因举兵反唐(丁酉)即帝位。今墓在县西北六十里,近为河水所没,(见一统志)”。这里所称石敬瑭葬于交城地界,应当讲也是有其缘由的,后晋的都城建于开封,他是病死的,为何其墓地不建于都城,而是迁建于交城呢?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交城(今现在古交大部)也曾是其活动居住过的地方。

(五)宋元明清时期。唐末五代,鲜卑宇文氏的别族契丹在北方兴起。唐王朝时,契丹与库莫奚同附于唐,唐封契丹王为“松漠都督”,封库莫奚主为“侥乐都督”,同赐李姓。五代后梁未帝贞明二年(),契丹主耶律阿保机“自称皇帝”,建元神册,即辽太祖。晋阳地区成为宋辽对抗的前沿地区,直至宋宣和七年(),契丹亡于女真族的金国。

女真,古肃慎国,番语讹为女真,为契丹人对肃慎人的译称。肃慎,又名息慎,数千年来,息慎演变为众多民族支系,到宋、辽、金时为女真,明清时为满州。

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后,以今哈尔滨之南的会宁为都(后改称上京)即皇帝位,国号大金,是为金太祖。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金灭辽,天会五年()灭北宋。由此形成了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南北对峙的局面,直至金哀宗完颜宁绪天兴三年(4)亡于蒙古族与南宋。

蒙古族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后起的北方民族。“蒙古族起源于东胡,属东胡系后裔之‘室韦—鞑靼人’,即没有经过突厥化的原蒙古人。”是形成“蒙古族的核心部落”。另有一说蒙古族“为匈奴、东胡、突厥等先居民族之混合的产物”。他们原居于今内蒙古与东北三省之间,后逐步西迁至蒙古高原,至南宋时崛起,建立蒙古汗国。相继灭掉契丹族的西辽、女真族的金国,进而灭掉南宋,形成横跨欧亚大陸的蒙古大帝国,统治中华大地余年。8年,朱元章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明。公元1年,由女真建立起来的后金势力建立了清王朝,太原地区遂为清所辖。

古交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东仙洞元代告示碑,河口镇河下村金元时期古墓葬。据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称:该墓葬为金元时期八角结构的石室墓葬,装饰有垂柱、石狮、刻花石雕和人物彩绘,为古交地区首次发现,在太原地区也较为少见。为研究本地区的民俗、葬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还有金代官印、清代“圣旨”及其大部分庙宇、陵园等。

在北宋时,布哈拉国王和他的弟弟艾尔沙率领家族和部下余人东迁来到中国,受到宋神宗的热情接待,对他们分别封官赐爵,令其定居中原。到了元代,其后代有个叫赛典赤的被朝廷封为咸阳王,功绩卓著,他有九子十三孙,分别为纳、马、撤、哈、沙、赛、迷、忽、闪、保、木、苏、郝十三姓,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回族十三姓的演变由来及其渊源。

元朝统治期间,元世祖曾下令学习汉族文字和语言,随之很多人改为汉姓,如布鲁海牙改为廉姓,赵良弼本姓要术甲,刘国杰本姓乌古伦,王绚本姓耶律;今居于河南濮阳十八郎的杨姓,本为唐王氏。

清王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其姓氏也逐步融入到汉姓之中。满人最尊贵的姓氏是爱新觉罗氏,按照满语,“爱新”意为金,“觉罗”意为姓,实即金姓。其次有叶赫那拉,满语意为“河边的太阳”。据考证,满族的主要姓氏均采用汉字音译或意译而融入到汉姓之中。爱新觉罗意译为“金”姓,一部分音译为“罗”姓;钮钴禄氏译为“郎”姓,一部分译为“钮”姓;关尔佳氏译为“关”姓;舒穆鲁氏译为“舒”姓,那拉氏译为“那”姓;完颜氏译为“王”姓;富察民氏译为“傅”姓;费莫氏译为“费”姓;马佳氏译为“马”姓;章佳氏译为“章”姓。

综上所述,自春秋时期以来,狐氏大戎、白狄、匈奴、东胡、突厥、蒙古、女真、契丹等各少数民族兴起于北方后,莫不以晋阳为主体的晋中盆地及汾河流域作为南迁的交通口岸,而不少民族曾以晋阳为其发祥地。所以,晋阳从古至今就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而古交作为晋阳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既有其“二战区”特点,也有“融合剂”的传承,成为了民族融合的主要通道。

四、“阎”、“闫”混用何时了

在中国现代,“阎”、“闫”混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两字的出处与使用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种种模棱两可的解释常常让人们陷入窘迫难堪的境地,因此给人们带来的诸多麻烦更是屡见不鲜。

一九八二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阎”、“闫”解释为:1.(书)里巷的门,(阎王);2.姓。一九八五年出版的《新华词典》中,将“阎”、“闫”解释为:1.古代里巷的门,(阎王);2.姓。可以看出,这两部词典的解释是相一致的。而在此前出版的《词典》中,却未收入“闫”字。二○○○年出版的《中华字海》号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收集汉字最多的一部字典”,共个汉字,其中对“阎”、“闫”二字的解释为:“闫”同“阎”,姓,曾作“阎”字的简化字,见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按照这种解释,“闫”字应该是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以后,即一九七九年才出现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闫”字作为姓氏的使用至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是在此前的词典中却不见踪迹,看来这种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太原日报》曾有一篇“闫”“阎”作姓氏应严格区别的报道:“昨天,市民政局一位姓常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提出他们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这两个字,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找不到‘闫’字,现在又说两个字是不同的字,不知到底该以哪个为准。还有许多读者询问,为什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有“闫”字,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闫”字却不见踪迹?对此,市语委办多副主任指出,通过查询现有资料,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列的个汉字中,并没有“闫”字,但“闫”字一直在实际生活中被使用。关于两个字是否是同一个字,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在规范汉字的时候,出现在姓氏中的字,应当遵从“名随主人”的原则,即作为姓氏使用时,“闫”和“阎”都应该被承认,而且是不同的两个字,“闫”并不是“阎”的简化字。同时在“百家姓”中,两个字也被视为两个姓。多副主任还强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出版于年,它包括了汉字语音的最新变化,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对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没有闫字的问题,记者与该词典的编纂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取得联系,该室研究人员解答,他们正着手修订新词典,也在考虑要将“闫”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编入,并且将二字作为两个不同的姓加以区别。

近年来,“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统一汉字编码”中,已将“阎”和“闫”收集在其范围内。“阎”字的编码是“”,“闫”字的编码是“”,这是国家进行招生等项工作时统一规定使用的姓氏依据。显然,国家将“阎”、“闫”二字不仅作为两个汉字使用,同时也作为两个姓氏使用。尽管如此,“阎”、“闫”二字之间的学术争论并未因此而停止。

关于《百家姓》,据资料显示,只是在后来出版的一些书籍中才同时出现“阎”和“闫”两个姓氏。而在最早版本的《百家姓》和《中国姓氏起源》等所有的文献中,却找不到“闫”姓的出处,就连最有权威的“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专家也对“闫”的出处持不知晓的态度,这是至今仍不承认“闫”姓的根本所在。而“阎”姓在一些书籍中,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分别出自三支的观点却是一致的:一支是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第二支是周康王封其小儿子于阎城;第三支是春秋时晋成公封其子于阎邑(今山西安邑县),建立阎国。后来,这三支裔孙均以其祖上的封邑为姓,遂成“阎”姓。他们同属于周文王的后代。而“闫”字作为汉字使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作为姓氏使用,虽然遍及全国各地,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却没有其姓氏起源的出处,成了无源之水。估计在全国也仅有此一例。好在有个“名随主人”的原则,因此,它既有被人认可的一面,也有被人不认可的一面。也许这就是造成长期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

这种混乱局面的基本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国家机关在搞选举工作时,作为内部掌握使用,对“闫”并不认可,太原市人大和古交市人大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二是一些法定的户口登记机关一直将“闫”视为“阎”的简化字而混用。同一个人户口簿上写作“阎”,而身份证上却写作“闫”。登记机关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而被登记的当事人也是这样理解的,这就造成了“你混我也混,长期如此混”的混乱局面。但是,也有混不过去的时候,前些年某单位组织内部工作人员赴港澳观光旅游,在办理出境手续时,有两位阎姓的同志,因户口簿与身份证不相统一而未获准许,回来更改姓氏时,不但程序繁杂,而且登记机关又不准改动,这两个同志只好哑巴吃黄莲,错失良机。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不知“阎”、“闫”混用的局面何时才能了结。

古交地区三甲阎姓中,也有“阎”“闫”混用的情况。《河口阎氏家谱》载:“毅堂公(指阎刚)于公元明洪武二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底迁来阳曲县神堂岩定居。于洪武十四年,长男元公迁至梭峪村,次男享公留在身边,三男利公迁居静乐县柴场村。”《白家沟闫氏家谱》载:“古交地区三级(甲)闫氏为山西夏县人氏,吾一世祖闫刚于明洪武二年受命路经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站来到当时的阳曲县河口都神堂岩村(现为东曲街道办事处)。所生三子,长子闫元居梭峪村,其后人分别陆续迁到会立、白家沟、红梁岩、象儿足、明家洼、城家曲、炉峪口等村定居。次子闫享,定居在神堂岩,其后人陸续迁到河口、寨上、河南、羊圈港、后小峪沟、长里、西大港等村定居。三子闫利后移居到娄烦县柴场村定居。”可以看出,河口地区和梭峪地区阎氏同出一宗,均为阎刚的后裔,那为什么白家沟村却出现了“闫”氏呢?笔者曾询问过白家沟村的几位岁数大的人,都说解放前为“阎”氏,解放后就变成了“闫”氏,怎么变的说不清楚,大概是以为“闫”为“阎”的简化字。可是,同出于长子阎元的梭峪村、会立村、象儿足、城家曲等村的后裔大都为“阎”姓,唯有白家沟为“闫”姓。前几年他们在撰修家谱的时候,明明知道“闫”姓错了,但却将错就错,不以为然。按理说,姓氏只是区分族群中的一个符号,古往今来改姓的人不少,也无大碍。但是已经明了“闫”姓并无始祖出处,在全国还存在着学术争论,而有悖于古交同出一宗的“阎”姓家族,应当三思。年8月10日《山西青年》报刊载了一则消息,题目是:祖先避皇帝讳改称“苟”,后人不堪姓氏所累,登封“苟”姓居民特批姓“敬”。文中载道:“家住登封市唐庄乡玉台村的村民苟某向记者诉说姓‘苟’给他带来诸多尴尬和屈辱。公众场合熟人向别人介绍自己说:‘这是老苟’,会搞得别人以为是在开玩笑,弄得自己十分尴尬,最不堪忍受的是,有人见面干脆什么都不喊,只用叫狗的声音‘嗷嗷’地叫。今年5月,登封市唐庄乡张村、郭村、玉台村十几户苟姓人来到登封市公安局,集体要求公安局局长给他们改姓。登封市公安局局长马会强在详细听取几个‘苟’姓群众的诉说后,很是慎重地作出批示,要求唐庄派出所积极稳妥地处理好这一罕见的改姓问题。唐庄派出所所长郭俊明也觉得这个问题十分棘手。查阅《百家姓》后,他发现‘敬’、‘苟’两姓不在百家姓之列,‘苟’姓中有老人说他们的祖上是从荥阳迁移过来的。在荥阳,他们了解到,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皇帝叫石敬瑭,朝内有个大臣姓敬,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这个姓敬的大臣在朝中又得罪了皇帝的近臣,于是朝廷下令改‘敬’为‘苟’,否则,杀无赦。为免遭杀戳,‘敬’姓大臣忍痛减文留‘苟’。在仔细查阅有关文史资料,认真考究‘敬’与‘苟’姓氏的渊源后,民警根据局领导的批示,将‘苟’姓改成‘敬’姓,让这些居民了却了多年的夙愿。”后晋至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苟”姓最终改为“敬”姓,恢复了本来的面目,那么白家沟的“闫”姓,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为什么就不能恢复其本来的面目呢?

关于“闫”姓,笔者前几年在担任市政协特邀社情民意信息员期间,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提出过建议,其大意是:“闫”的造字为“门”中有“三”,也许他的始作者原为“阎”姓,后来可能触犯了族规被剥夺了姓氏,他为了延续“阎”姓的脉络,遂将“门”内的“臽”改为“三”,意即“闫”姓出自三支。还许他的始作者分不请自己的“阎”姓出自三支中的哪一支,故而用“闫”以代替。但不管何由,“闫”姓应与“阎”姓有其渊源关系,应当认可“闫”姓为“阎”姓派生出来的一支。这样的情况是有先例的,比如“佘”字就是从“余”字中派生出来的一支姓氏。《中国姓氏起源》载:“余姓后来又分出一支佘姓,是由于笔误的原因,始成于五代时期,清人张澍著《姓氏五书》载:‘古有余写佘,余之转音为禅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在《姓氏寻源》中载:“佘姓出自余姓,系为分别支庶,将余字稍作改动,转读作蛇音,约定俗成,从而形成佘姓。”可以看出,“余”与“佘”同出一宗。而“闫”姓无始祖之考,在中国可能仅此一例,如若能将“闫”也作为“阎”的分支,与“阎”同出一宗,那么学术界长期争论的焦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样一则可以使“闫”姓的姓氏起源有了归宿,解除了一些部门和人士不认可的现象;二是两字作为两个不同的姓氏就可以严格加以区别,避免再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但是,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笔者也认为不可能被采纳,因为对“闫”的出现仅仅为推理,并无真凭实据,只能当作一条线索被其参考。

“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在全国各地的“闫”姓,虽然已作为“名随主人”的原则被一部分人认可,但其出处却至今是一处空白,无祖宗的现象也许会长期延续下去。但古交的“闫”姓就有所不同了,他为正宗的“阎”姓一支,实在不应该随“闫”在混下去了,可参照“苟”改“敬”姓的方式集体改过。

来源:网络

赞赏

长按







































娌绘剤鐧界櫆椋庤澶氬皯閽?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閭d釜鍖婚櫌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xw/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