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m.39.net/pf/a_4591208.html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太原市教育局主办的年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双百工程”活动走进我校,于12月17、18日下午,分别为我校高一、高二学子倾情奉献了两场新编革命现代晋剧《高君宇与石评梅》。古交市直学校音乐老师、市教科局部分领导、我校高一高二近余名领导师生观看了演出。
本次演出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武凌云扮演高君宇,国家一级演员王春梅扮演石评梅。该剧是一部寻求理想和革命的现代晋剧,同时也是一部爱情附于革命的主旋律作品。
全剧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革命线,以山西建党、平定商团叛乱、推动北方革命运动等重大情节,体现高君宇的革命英雄主义,给人以牢记宗旨的思想启迪;另一条是爱情线,展现高君宇和石评梅追求革命理想、纯洁爱情的高远志向,给广大观众特别是当代青年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在高一高二年级部的有序组织下,学生们热情饱满,聚精会神的观看了精彩表演。整个会场的气氛,时而低沉浓郁,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紧张凝重,时而婉转悠扬。剧中高君宇作为当时最先进思想的弄潮儿,在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斗争中,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在革命与爱情的抉择中,毅然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在党的早期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壮丽的一页。
两位主演武凌云与王春梅扎实的演唱功力,细腻质朴的表演,将人物及故事情节演的惟妙惟肖。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石评梅女士在高君宇墓前深情地说:“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这一刻,演员王春梅将石评梅女士的情感历程表现得酣畅淋漓,深深的震撼了同学们,让人置身于剧情,久久不能忘怀。
本次活动为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参与艺术、热爱艺术的平台,让我校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近距离接触,真正感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后提升师生艺术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务抓“赤党”片段太原播火片段探长拜见高君宇片段石评梅于高君宇墓前表达哀思片段资料扩展
高君宇与石评梅的革命爱情故事
一、石评梅简介:
石评梅(-),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
二、高君宇简介:
高君宇(-),原名高尚德,字锡三。山西省娄烦县峰岭底村(原属山西静乐)人。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年在北京病逝。
三、《墓畔哀歌》的写作背景:
年3月6日凌晨,石评梅的恋人北大才子、杰出的共产党人高君宇因病去世,时年29岁。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愿,他被葬在陶然亭畔。
高君宇的去世给石评梅极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结合。于是,她经常到高君宇的坟上哭,伴着高君宇与陶然亭畔,心魂相守。她觉得是自己害死了高君宇,欠了他很多。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评梅写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她用青春的生命,为恋人写下了千古绝唱《墓畔哀歌》,三年后石评梅也心碎泪绝。
四、典故: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建人之一。石评梅是本世纪20年代著名的进步作家,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
高君宇在山西反袁斗争中的言行以及在北京所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深深地打动了石评梅的心。
当时,北京有个山西同乡会,是旅居北京的山西人节假日聚会的场所,高君宇常在这里演讲。假日的一天,石评梅走进山西同乡会大厅,大厅里黑压压地坐满了人群,只见英俊的青年正在向大家演讲,她赶紧找了个凳子坐下,向身边的人打听,知道他就是高君宇。高君宇关于科学、民主、自由问题的演讲,句句说到了石评梅的心坎里,她确认自己遇到了真正的知音。她觉得高君宇虽然精神焕发,但脸色有点苍白,似有病症,她向身边的人打听,得到的回答是:高君宇在“五四”运动中奔波甚苦,积劳成疾,两次吐血,至今还未痊愈。
知音、贴近、疼爱像一条无形的绳线,牵引着她在散会后走到了高君宇身旁,结识了这位她十分仰慕的青年。他俩诚挚地交谈着,由过去谈到现在,又谈到了未来。分别时,高君宇握着石评梅的手,说:“朋友!过去的确是过去了,我正在疲倦的路上,努力去创造未来吧!”此后,石评梅经常找高君宇谈时局,谈救国救民之道。高君宇在《京报》等报刊上也常看到石评梅发表的诗歌、散文,认为她很有文学才华,而且在她笔端流露出来的哀痛,蕴含着一种抗议人世不公平的勇气。高君宇对她也十分敬慕。
年北京的冬天。这时候高君宇已在北大毕业,留校当教师,加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不久改为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又被选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当他得知石评梅因爱情受到挫折而陷入深沉的痛苦之中的时候,便找石评梅谈心,并带着她去和工人朋友接触,开阔她的胸怀,振奋她的精神。在高君宇的帮助下,石评梅振作起来了,她写作发表了散文和诗歌,抒发对进步思想的执著而热烈的追求精神。
高君宇在北京从事革命斗争的同时,还多次返回山西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开拓者。敌人对高君宇的革命活动又恨又怕,在报纸上刊登通辑高君宇的消息。石评梅暗暗为高君宇安危担忧,四处打听高君宇的下落,然而,几个月过去了,仍然是杳无音讯。
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抱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期间,高君宇与周恩来“欢谈甚深”。会后,高君宇受周恩来之托,在天津会见了邓颖超,为这一对久别的战友传递了书信。返京后,高君宇立即参加了孙中山主持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务工作。年3月1日,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高君宇作为大会代表参加了会议。但是大会开始三天,高君宇就因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又患了急性盲肠炎。可他还坚持参加会议,以致延误治疗,病情加剧,直到人们发现才立医院。石评梅听到此讯医院,她找医生问明病情,医生只是叹息道:“太晚了,太晚了。不过我们正尽力抢救。”也就在这天夜里,年3月5日深夜2点40分,高君宇与世长辞。
党组织征求石评梅的意见,石评梅依高君宇生前的愿望,将墓地选定在陶然亭葫芦小岛北部锦秋墩的北坡下。石评梅为高君宇的墓碑书写了碑文:(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石评梅在下面又写道:“君宇!我无力挽住迅忽如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石评梅写下了大量痛思高君宇的诗文。石评梅关切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笔墨更多了,革命的要求更强烈了,作品的社会意识也更大了,她的理想和高君宇的理想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在《血尸》里,她就真实地介绍了“三?一八”惨案的真相。
她太悲伤了,也太劳累了,她不仅担任着师大附中女子部主任,还带国文课,体育课,晚上又要熬夜写文章,每个星期天又必去陶然亭……她娇弱的身体终于抵挡不住疾病的侵袭。她患了急性脑膜炎,医院抢救。
年9月30日,年仅26岁的石评梅因脑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遵照石评梅生前的愿望,她的朋友们把她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的墓旁,墓碑上刻着“春风青冢”四字。后人称之为“高石之墓”。
古交市副市长杜国名莅临古交一中调研指导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山西农业大学与古交市第一中学校举行优质生源基地签约仪式
古交一中举办校友援鄂事迹报告会
时光转角处,看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