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文斋我的家乡槐树村

北京皮肤病十佳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1212.html

编辑:小静投稿:

作者

冯代科

狐突狐爷爷庙

槐树村是姚村镇较小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姚村镇西4公里南峪沟内。由槐树底、灰渣坡、桃坪沟,三个自然村组成。据年统计,全村85户,人口,耕地亩。其中:旱地亩已全部退耕还林,果园80亩,荒山造林亩,总占地面积余亩。

地理位置:东与南峪村南峪煤矿为邻;西与圪垯村相邻;东南与洞儿沟相连;南与清徐县猫儿梁村相连;北与黄楼沟枣坪村相望。属山区地形。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瘠,沟壑纵横,有限的土地分布在南北两山的沟沟梁梁上,水资源奇缺,多少年以来一直是靠天吃饭。

家乡槐树村,四周群山围绕,山有它雄壮的风采,山有它朴素的品格,一幅天然画卷。

站在高处瞭望

左边瞧

“平顶山""神仙峁"“狐爷帽"山靠着山,好似一条长龙飞向天边。

“狐爷帽"恰是神家的官帽,大而坚实,风吹不走,雷打不动。狐爷庙坐落山间,龙泉清流潺潺不断,苍松古槐常年相伴。

"护龙沟"悬岩峭壁洞儿崖,郁郁葱葱松与柏。好似神龙骄椅在,龙盘凤翥峪中彩。

“鸡头山":鸡头山似凤凰抬头,胸前桃红杏白似彩带,清清泉水润泽人间千年万代。凤冠层峰叠翠,沿续苇谷山脉,巍然屹立峪中万干载。

右边看:

"挂云滩"云涛奔腾,优如白虎卧山岗。两边青山相对峙,五角红枫贯腰系带。

“狮子林"四根青天盘龙柱,优如刀削斧砍,;无数苍松翠柏,巍巍耸立,被森林复盖。

"红沙岩"光秃秃红沙,起伏不平,寸草难生,如戈壁似沙滩,又似西天取经路上火焰山。

"南梁山"好似弥勒佛神坐此地,笑口常开,怀抱元宝,呵护三村安宁,悠哉乐哉好自在。

南梁山弥勒佛怀抱元宝

家乡槐树村,林果树特产:核桃、花椒、葡萄、桃儿、枣儿柿子,花椒是当前的主要农产品。林业依托上级政府大力支持,退耕还林,栽植油松、桧柏、五角枫等村种。现已形成全年郁郁葱葱满山遍野;春、夏、秋三季山花灿烂,生态屏障逐年形成。

解放前(年前),日本兵和闫锡山经常派兵进行搜山抢窃,在提心吊胆的环境里,人们为躲避战乱,四处躲藏,白天钻在煤窑里,晚上才敢出来回家。有的到平川地方投靠亲戚躲避战乱,有的逃难就到古交深山中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有志青年人奋勇抗日,参加八路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献出年青的生命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在共产党领导下,村里成立了贫农协会,发展党员,领导人们土地改革,组成互助组,成立合作社,到管区联社,人民公社,人们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60年代初也经历了吃不饱,饿肚子,吃糠咽菜,吃草根树皮的时光。就在这种情况下,用弱小经济,有限的财力,支撑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几代干群,几十年风雨,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广大群众的无畏担当。

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平整土地,修路上山,垒梯造田;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找水源,引水浇灌,解决人畜吃水。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为创造核桃一条沟,花椒一条沟,葡萄成片成坡,多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逐步形成了规模产业。以上这些成果是槐树村干群同心合力奋斗几十年的血汗洁晶,这些成果为保障社员生活负载承重几十年,今后必将为槐树父老继续奉献,厚实的资源后盾,永生永世。

年花椒园花椒树正在发芽

民国时期,村里就在狐爷庙开办私塾教育,但大部分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学。年至年村里也成立扫肓教育,普及律60%。解放后年村里开办小学,复式班教学,到高小时学生要跑校到北邵村小学和黄楼小学上学,大部分念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不念了。历年来教学条件差,学校搬来搬去,房子都是多年失修的到处走风露气,冬天冻的无法上课。黑板是用几块木板推平钉在一起,用黑墨计一涂就成,黑板擦拿块破布用线一梱就是。课桌没有几条,还是缺腿活落的,就大年级坐,小年级用石板垒个平台当桌子,坐的凳子自己从家带,或坐石头半砖。下课没有体育器材,女生就玩跳皮筋,跳方格,踢键子翻牛遭。男孩子玩打瑠璃蛋蛋,用石头片打瓦儿,打仆猪儿,扇元宝。就这些游戏孩子们玩的十分开心,红火热闹有趣。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渡过的。老师的生活也非常困难,老师来教上一学年就不来了,老师的调换很频繁。年有了民办教师,老师就比较稳定了。年在姚村教委的支持下盖起新的学校。制做了新课桌,购买了各种体育器材,学生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教育环境大有改变,但还是复式班上课。年学校整体合并于南峪实验小学。

年槐树小学全体师生合影

70年代村里经市区卫生部门培训出两名赤脚医生,组建了医疗合作站,给人们看病,为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今村民人人都加入了新农合,意外或生病都有了保障。

狐突狐爷庙的神话传说,历史久远,狐突他教子忠诚,教子仁意,一心事君的忠义精神和气质令人敬仰。大旱之年,化作农商,立秋之时,点化人们种植荞麦,行云布雨,神灵庇佑,普泽万民的恩慧。人人崇拜,户户敬仰。为弘扬传统文化,90年代村民集资重新修建庙宇。为姚村镇民俗文化增添了新的亮点。

2O17年狐爷爷出山巡游祭拜

槐树村虽然是一个山区小村,但它有着攸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有祖先们用心血和汗水艰苦奋斗创下的家业,有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尽管经历了多少政治变革和战争,这些人们有朴素的品格,有高洁的气质,更有顽强的意志,依然用传统的方式,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美好的生活:

镇领导班子视察指导槐树村工作

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村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量发展林业,创造了以花椒为主的农业绿色产品。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年青人外出打工,创业致富,也赚了钱,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村民盖起了新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不同的城市购买了楼房,家家都有了彩电,人人手机一部,百分之五十的家庭都买了小汽车,家家都有了电动车,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生活美满,幸福安康,日子过的其乐融融。几代人看不到,想不见的现实生活,就出现在眼前。人心换了,村容变了,今天的人们对生活存满了信心。但不能住在一起,缺少了村庄里的那种生活氛围,形成了村里村民居住分散现象。在攀比扭曲心理的引向下,人心也出现了分离现象。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在那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都会出手相助。因为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村庄父老乡亲感情,没忘记自己的家,没忘记自己的本色。依然耕种着自己的土地,载培着自己的果园,他们人走心没走,不论谁家有儿女成婚嫁娶,忽老人过世,都要在百忙中回村帮忙,因他们依然留恋着这古老的村庄,永远留恋村里人们的感情。现在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支持,农村进行转型发展,村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土地进行了确权发证,承包使用期限延长三十年,国家对农村的政策越来越好。所以很多之前将户口迁移出村去的村民,现在都想迁回,享受自己在村里应该有的一些福利。这是一种对家乡思念和留恋的情感,这是一种落叶归根的具体表现。l

在习近平主席旳英明领导下,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政府为安治采煤沉浸区群众生活困难,在晋源区附近盖起了安治楼房小区,我们村在规划范围内。在不久的时间里,我们村就要搬到新的环境小区,住上飘亮宽敞的楼房,过上美好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温暖。

虽然我们要离开这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但是我们依依不舍。这里有我们亲手垒起的院落,有我们亲手栽种的杨柳,有我们倾注了多少汗水的土地,有我们亲手栽培的果园。可是挽留不住那躁动不安的心,也牵扯不住那匆匆离去的脚步,也承载不住青年人的梦想。但是村子却包容着老人,老人们依然恋着村子,老人们需要村子的气息,那些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准确判断出高低不平的路面,不用数也能知道拐了弯的台阶。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房一屋,都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树长千丈落叶归根,青年人为了美好的生活,为了后代实现梦想,在外奔波,在外创业。不论走到那里一定要团结互爱,要记住槐树村这块故土永远是我们的家。

新的世纪,新的梦想,新的希望,新的征程,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有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体槐树人的奋发努力,槐树村人民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目前+人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xs/100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