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史中国地名中的ldquo阴衰阳盛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谷歌地球上的中国水系图

中国地名“阴衰阳盛”之谜

为了标记生活、行走的空间,人类发明了地名。

我们无法确切考证最早的地名是哪个,但可确定的是:我们的生活无法离开地名。没有地名的世界,将会把我们的世界清零,重回暗黑的混沌世界。

中国的地名文化,如同它的历史一样悠久绵长。有这么一类地名,一定引起过你的特别注意:X阴、X阳。光是较大的城市,我们就能说出沈阳、贵阳、洛阳,江阴、淮阴。不算历史上存在后来消失的地名,我国的县级及以上的阴阳类地名,少说也有多个。

如果算上乡镇、街道、村庄地名,那数量就更加庞大了。

/中国地图上带"阳"(县级以上)地名分布/

制图-大地理馆

/中国地图上带"阴"(县级以上)地名分布/

制图-大地理馆

不过,阳地名家族成员远多于阴地名。我国县级及以上带“阳”的,有个左右,而带“阴”的则只有十几个。这种“阴衰阳盛”的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

地形河流定阴阳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简约而深邃的名词,如老子《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来,阴阳被引申用于代指方位:向光一面为阳,背光一面为阴。

/谷歌地地球视角下的中国河流水系/

制图-大地理馆

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

南宋学者洪迈专门对阴阳地名进行了详细考证,他的《容斋随笔》卷十六《郡县用阴阳字》篇开篇便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谷梁传》之语也,若山北水南则为阴,故郡县及地名多用之,今略叙于此。”

意思是,春秋《谷梁传》就已记载确认了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原则,这种命名方法因为容易辨别方向,很多郡县地名都采用,我(洪迈)现在把这个事详细地在书中说一说。

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我们能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是位于沈河以北的地方。

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

山南=山阳

山北=山阴

水北=水阳

水南=水阴

对地名来源感兴趣的,并非只有我们。跟洪迈先生提到的《谷梁传》齐名的另一春秋名著《公羊传》就探讨了“京师”地名的成因: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意思是:京师,是天子的居所。京是大的意思,师是多的意思。天子的居所,必须用“大而多”来形容。后来,“京师”多泛指王朝都城。

第一部集中梳理地名的著作是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东汉后期的应劭则撰写了专门研究汉书中地名的《汉书集解》,对个地名进行了注释,并讲述了个地名的来龙去脉。综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引,《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应劭注解过的地名有个。

其中,44个地名与“阴阳”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阳”地名为41个,“阴”地名只有3个,得名原因都跟河流有关——位于河流之阳,即河北。可见,当时就已经奠定了地名“阴衰阳盛”的格局。

山水与阴阳有四种组合:山+阳、水+阴、山+阴、水+阳,阴阳出现概率都是50%。那么,现实中的地名,为什么更青睐“阳”呢?

负阴抱阳在“河北”

前面提到,应劭注解的44个汉代“阴阳”地名,都跟河流有关。后世诞生的这类地名,仍以河流类居多。

可以说,相比山,此类地名与河流的关系更密切——这是因为,在生活、生产中,靠水比靠山更重要。

/中国河流水系和内外流区地图/

制图-大地理馆

/“阳”地名多分布在自西向东流的外流区/

制图-大地理馆

基于已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走向,为了取暖、采光需要,我国多数聚落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为了抵御冬季寒风,背后需要有山;为了取水方便和航运需要,前方需要有水。

/家在河北:古代风水理想宜居地模式图/

制图-朱胜昔/大地理馆

东流的水系与山地之间的平旷土地,成为最佳选址地——这也是风水师所谓的“负阴抱阳”之宝地。有了前水后山的条件,如果左右各有山护卫、出口再有曲流环绕几道小山做“案”就更完美了——这样一来,国都、城邑、村落就仿佛一个聚宝盆一样。陶渊明为我们描述的桃花源,正是这样一处理想栖居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种情况下,环抱聚落的那条河流就仿佛一条腰带,仿佛一张弓弦把家园环抱其中,风水师将最佳的水与聚落的组合,称为“金带环抱”。这种选址原则下,聚落一定是紧靠某条河流的阳面,即北岸。

于是,一个又一个聚落,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在山水交织的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理想条件下的风水龙脉分形与聚落分级图/

绘图-朱胜昔/大地理馆

资料来源:杨柳《风水思想与古代山水城市营建研究》

很多人将风水视为神秘之术,其实不然,风水理论中的合理规划设计,不过是常识的运用,至于那些神神道道之说,多为后世居心不测之人以风水名义敛财而夸大而已。

/明代江西省聚落图/

省城、府城、县城多在水北、山南

资料来源:明代《江西全省图说》之总图

北半球的河流自西向东而流,因为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的因素,河流对南岸的冲击远比对北岸的冲击更强烈,久而久之,北岸将有越来越多的泥沙淤积成新的沃土,而南岸泥土则流失更为严重。

从安全的角度来说,河北显然盛于河南。因为这个原因,河之阳、比河之阴,更被青睐。

济南其实是“济阴”

北靠山、南邻水,这是古代聚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却并非绝对——因为现实中的环境变化多端,局部微观的地形环境,也有反常的情况。

山、水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水土条件优越,仍需要建设较大的聚落,所以就有了少量位于河南,即“水+阴”类的地名。如淮河以南的淮阴、黄河以南的河阴(历史地名今已消失)、长江以南的江阴、汤水以南的汤阴。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西安、济南这三座大城,其实也是反常的情况,它们都是南或东南靠山,北方临河,就成了坐南朝北的形势,风水上称为“倒骑龙”。如果按照阴阳地名命名原则,济南该叫“济阴”,西安应叫“渭阴”,南京可叫“江阴”。

/济南市地形与水口格局形势图/

也就是说,按照山河方位应该被叫做“X阴”的地方,以另一种名称出现了,这是阴类地名极少的原因之一。

/黄河、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分布图/

我们还发现,黄河、长江两大河流的中下游,大城市(古典时期诞生的城市)多在南岸,而不是北岸。

这是什么原因呢?军事防御。

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北岸少有高山屏障。我国古代开疆拓土和征伐,多是从北向南进行,于是北面一侧的防御成为重中之重。没有高山阻隔的大城,只能退而求其次:以水代山,当作天险。

但,水的安全系数远不如山地,而且时刻还有洪水的威胁。古代农耕社会时代,河北选址定律比较可行,开放时代到来前夕,那些新兴崛起的交通型、商业型城市,则逐渐突破了早期的选址原则,如武昌、安庆、上海,都紧靠大河南岸。

不过,因为百余年近代史跨度远远短于两三千年的古代,当代地图上的地名遗存依然深受古代影响。

我数了一下今天地图上可以找到踪影的多个“阴阳”类地名——无一例外,它们全部诞生于清代之前。

山西地名中的“阳”与“阴”

在山西省的地名中,也出现了“阴衰阳盛”的情况。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其中,县级及以上带“阳”的地名有8个,带“阴”的地名有1个。

▲山西省地图

阳曲县

阳曲县,史称“三晋首邑”,属于山西省太原市,地处忻州与晋中盆地之脊梁地带。扼晋要冲,太原门户。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低平。东临盂县,西连静乐县,古交市,南抵太原市,北接忻州市,东北与定襄县交界,东南入寿阳县毗连。境北系山系横亘东西,云中山系纵贯南北,因为并北屏障,号称太原之北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

阳曲县因“河(滹沱河)千里一曲,曲当其阳”而得名。另一说为清道光《阳曲县志》:“阳曲乃汾曲之阳。”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踏遍青山必有回响|点赞阳曲县!“花甲三人行”拍古戏台,县政府高度重视

阳高县

阳高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西汉置高柳县,金改名白登县,清雍正三年(公元年)改称现名。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雄镇、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有“京畿肩背”、“神京门户”之称。

阳高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接壤,总面积平方公里。

阳泉市

阳泉市,是山西省下辖的地级市,古称“漾泉”。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阳泉市北接忻州市,东隔太行山与石家庄市相望,西接太原市,南邻晋中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属于山西东部山地,境内地貌以山地为主,其余为丘陵和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中阳县

中阳县隶属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麓,黄河支流三川河上游的南川河流域。东与汾阳、孝义两市交界,西与柳林、石楼两县接壤,南与交口县相连,北与离石市毗邻。

千年古县。春秋属晋,战国设邑,西汉置县,至今已历余年。

汾阳市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自春秋初叶(公元前年)置瓜衍县始,历经战国之兹氏、西晋之隰城、唐朝之西河、明清之汾州,至今已有余年历史,期间设郡、州、府治长达年。民国元年废府存县。

汾阳,因位于汾河之阳(西)而得名。据《明史·地理志》,汾阳县,奉宋金元汾阳军,汾阳军取义则因地当汾河之阳。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邮票上的历史|汾阳“杀猪巷”哀歌:一条巷子里埋藏着大明灭亡的线索

昔阳县

昔阳,别名乐平,山西省晋中市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境中部。昔阳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拓耕耘,夏朝属河西,商朝属微,周属肥子国。春秋时为东山皋落氏之国,秦时属上党,东汉建安末年(年)为乐平郡。隋大业初年改为乐平县。后几经演变,到辛亥革命后的年,定名为乐平县。民国三年(年)改为昔阳县。

寿阳县

寿阳县,隶属于山西省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枕恒岳,络太行,居潇河中上游。

寿阳历史悠久,春秋封邑,西晋置县。距今已有多年。寿阳之名,一如《辞海》所言:“晋置县,以寿水之阳得名”。西晋太康年间,置寿阳县,县治选址在今县城东北隅。至元代,历经了千年风霜,加之遭战火毁损,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元贞年间开始,在西晋废城之西南兴建寿阳城。

阳城市

阳城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战国时叠属韩、魏。西汉初(公元前年)置县,属河东郡。唐朝天宝元年(公元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年9月9日,晋城市委第五次全体会议召开,表决通过了关于同意阳城县撤县设市的决议。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撤县设市|一座城,阳城。

山阴县

山阴县,历史文化名城,为山西省朔州市辖县,位于山西省北部。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交朔城、平鲁二区,北与左云、右玉、怀仁接壤。

春秋属狄域,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隋置善阳县、神武县,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始称山阴,意地处复宿山之北。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有复置山阴县,至今未变。

文|公子羽

图|鬼箭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End

特约刊登

点击往期原创

霸国|晋阳古城.中国庞贝|祆神楼

云冈石窟佛眼回归|平陆商代方鼎往事

徐显秀蓝宝金戒.赫拉克勒斯|大康通宝.皇后悲剧

羊舌上的晋国|发现倗国|芮国虎妈|韩国劲弩之哀

63号墓秘密|三孔布和刺客高渐离|虞国:昏君黄昏

山西古代壁画|眩晕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与山西

山西珐华|山西王阎锡山日记|南涅水石刻.民间原力

蝴蝶结与太山唐代金棺|清凉寺玉器:暴力时代

废黜皇帝.海昏侯黄昏|土司王朝:太原青年雄心

刖人守囿:燕子奴隶|寂静鸣条岗:驯龙者宿命

唐晋|徐青藤|箭响马到陆浑戎|凤凰陨落顾炎武

山西浑源彝器往事|五台山金淳化元宝与大宋秘密

错金鸟篆铜戈.妖姬传奇|嵌玉琉璃带钩.魏文侯之叹

粟特人.葡萄酒|锦囊.波斯银币|大月氏人.造玻璃术

少林.资寿罗汉|契丹秘藏.应县木塔|巨碑沉陷.武则天

山西青铜名剑之一:干将今安在,少虡何煌煌

山西青铜名剑之二:晋吴铸铜兵,火焰生冷霜

山西青铜名剑之三:季子挂剑处,王侯尽北望

最后的戎狄:崛起清水河的战国第八雄成失落王国

最后的戎狄:太行铁血孤狼中山国的征服与被征服

最后的戎狄:一脚踏出的大墓宝库和中山国的灭亡

请按下面指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yy/6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