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社区食堂工作人员正为客人准备饭菜
12月29日中午,古交市桃园街道桃园路社区食堂的饭菜香味,带着浓浓暖意,四散开来。来食堂就餐的人,渐渐多了起来,80多岁的郝奶奶拿着饭卡在大厅等候。
“这里做的土豆饼、和子饭、红饭等,都是我们当地人餐桌上的家常饭,来这儿吃饭就跟在家一个样。”郝奶奶是桃园路社区食堂的“铁杆粉丝”,食堂开业不到一个月,她就有二十多天来这吃饭。她平时吃饭虽不像年轻人那么“讲究”,但也非常“挑剔”,太油的不吃、太咸的不吃、太硬的也不吃。她现在觉得,社区食堂的伙食,还挺对她胃口。郝奶奶说,这里的饭菜,口味轻淡,又软和,适合老年人。
“滴——”社区居民康师傅一刷卡,显示支付7元钱。“中午吃个小碗面就够了,而且这里提供的面调和,品类多且随意自取,不亚于一份小套餐。”康师傅说,自开了社区食堂后,他“两点一线”的生活,变成了“三点一线”,中午下班先到社区食堂吃口午饭,再回家休息。他觉得社区食堂简直就是给他“量身定做”的,食堂环境好,价格还便宜。
桃园路社区有两大特征,一是本地人多,二是老年人多。如何吸引居民到社区食堂就餐?经营者在饭菜品类、价格和服务上颇下了些功夫。
社区食堂工作人员马艳红说,为了抓住食客的胃,他们尽可能把饭菜品类“本地化”,如推出了当地居民爱喝的红饭,其用小米、玉米、燕麦、莜麦、麦仁、黑米、红豆、茭子、花生米、红枣等慢慢熬制成糊糊状,目前,已成为“抢手货”,还有本地人爱吃的土豆饼、和子饭等,都成为热销产品。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尽量把利润压减并实行老年人就餐优惠政策。”古交国驿酒店桃园路社区食堂负责人南银江说,在食堂开业之初,他还有些担心,怕经受不住居民考验。不过,自运营以来,食堂通过走亲民路线,做好服务,降低价格,吸引来不少忠实顾客。目前,食堂办卡人数有30多人,日客流量余人次。“微利可持续”、细水长流也是一种发展模式。
说话间,南银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