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起源“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邵雍《梅花诗》中华大地,自古被称为神州,是神灵所眷顾与演绎神传文化的地方。在华夏先祖们代代相承至今的远古历史传说中,神灵曾降临于大地,化身为华夏民族的古圣先王,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带领华夏先祖们跨越一度度人类文明,历经一次次劫难,从遥远的史前时期,走入了这次五千年文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一步步建立起了中华神传文化体系。那时大地上人神同在,神迹大显,为今天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传说,感染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中华神传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它源自于神的智慧,是与神灵相感相通的,内涵博大玄奥、高深莫测。古往今来,多少古哲先贤沉浸其中,穷尽一生都无法完全理解其内涵。中华文字作为中华神传文化的承载与记录者,决定了它们的内涵是能够对应贯通的,因此若要学习中华文化,得先了解中华文字,这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否则无法体悟中华文化的玄妙真境。本文将与大家一起遨游字里乾坤,寻找尘封在世间最神秘而古老的文字背后的天机与神迹。首先我们从中华文字的诞生说起:《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说文解字》等等古籍中都记载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中华文字。”仓颉造字已成为古今公认的事实。《淮南子》、《春秋元命苞》等古籍中说:“仓颉造字时,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里号哭。”[1]《历代名画记》中解释说:“仓颉造字,泄露了天地的机密,所以天上降下粟米;使精怪无法遁形,所以鬼在夜里号哭。”[2]看来中华文字的来头很大,是神灵泄露给人类的天机与秘密,那中华文字背后到底隐含着什么样的天机?请看后文的论述。我们先看看仓颉是如何造出文字的:《春秋元命苞》、《历代名画记》等古书中说:“仓颉生有四只眼睛,他仰观天象,俯察大地万物,观察鸟兽的花纹、足迹,从而创造了文字。”我们对比了一下,发现仓颉造字的记载与远古伏羲氏造八卦的记载非常相似:《周易?系辞下》记载说:“古圣王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近观自身,远察万物,从而创造了八卦,用来沟通神灵与描摹天地万物的情状。”[3]若将这些记载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中华文字与周易八卦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联系,有着很大的渊源。我们再来看:《易通卦验》中说:“伏羲氏创作了《易》,那时没有文字,以卦象来记事。”[5]原来在文字造出之前,周易八卦是代替文字用来记事的,周易八卦本身就具备着文字的功用。《易经?系辞下》说:“伏羲氏始创八卦,用来沟通神灵与描摹天地万物的情状。”易经中也说八卦的作用是用来沟通天地神灵与记录描述世间万事万物的,完全具备文字的功用。《易经?系辞上》也说:“八卦造成后,俩俩交叠,成为六十四象而成易,天下万事都包罗进去了,没有遗漏。”[6]《易经?系辞上》又说:“文字无法完全表达心中的话,而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难道圣人高深莫测的思想就因此而不能表达出来吗?圣人便因此而建立了六十四象,用以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7]从这里可以看出,八卦六十四象是可用来表达思想与言论的,能够起到文字的作用,甚至某些方面超出文字,可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的内涵。综上所知,在文字造出之前,是以八卦六十四象来记事的。在某种层面,文字与周易的机理是相通的。所以在了解中华文字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周易八卦,不然读不懂中华文字的真正内涵。周易八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从遥远的史前文明时期,一代代传承至今,为中华文化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华文化中各类神秘莫测的预测学,基本都是在周易八卦的基础上直接发展出来的。同时它又是儒家的五经之一,奠基着儒家思想的基石。中华文化高深莫测,周易八卦是中华文化中最难以理解的部分之一,自古便被称为是无字的天书,几千年来鲜有人能参透其背后真机,现代更是无人能解。本文将在个人层次上解读一下周易八卦的机理,并结合周易八卦的机理来解读中华文字,会尽量用最浅白的语言与事例表述出来,与大家一起窥探世上最神秘文字背后的天机。[1]《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2]《历代名画记》:“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3]《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北史·江式传》:“臣闻庖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5]《易通卦验》曰:“宓牺方牙苍精作《易》,无书以画事。”(郑玄曰:宓牺时质朴,作易以为政令而不书,但以画其事之形象而已。)[6]《易?系辞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也。”[7]《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二、大象无形中华传统文化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象”。了解这个概念对于理解与学习中华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象”原指大象这种生物。大象是陆地上人类所知的最大动物,所以借用了这一概念,指代万事万物的最大类别。《周易·系辞》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通常会将身边的事物分门别类,这样就会一目了然、条理清晰,以便于发现自然万物的规律,这也是人类认知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我们一般会将具备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归为一个类别,称为一类,这是我们在世间表面上的分类。如果在高层次上,对万事万物的规律与道理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将那些在深层具备相似属性(有深层内在联系)的归为一大类,这就是一“象”。“象”远比世间的“类别”概念要大得多。举例说明:中医有一个重要的原理称为“藏象学”,浅显的说,就是将人体所有的结构部位与五脏六腑对应,利用这种对应和内在联系来查病、治病。《黄帝内经》中说: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也就是说,心与舌头对应,是一象、脾与口属一象、肺与鼻属于一象……通过观察五官的异常情况,就能了解心、肝、脾、肺、肾所能存在的病变。五脏六腑人眼看不见,所以中医将五脏六腑对应于人体的其它部位,用来了解五脏六腑的状态。同时又将它们对应于阴阳五行、对应草药药性、对应经络穴位、对应五味五音、对应五色五情等等,这些对应将它们在深层贯穿为一象,然后通过象来治疗诊断。比如:肝对应眼睛、对应左手的关脉、对应胆、对应肝经、对应筋脉、对应丑时、对应五行之木、对应岁星、对应春季、对应东方、对应五音的角音、对应五嗅的臊味、对应五味的酸味、对应五情的怒,对应五色的青色……肝、眼睛、关脉、胆、肝经、筋脉、丑时、木、岁星、春季、东方、角音、臊味、酸味、怒、青色……这些看起来完全不相关、不同类的事物,在深层却是相联系的,属于一象。中医便通过象,或根据象之间的关系来诊治。如:通过左手关脉能诊断肝脏的情况,从眼睛、视力变化也可知道肝脏病变,肝病能导致筋脉故障出现腰酸、抽筋等症状,发怒会伤肝,春季适合养肝,青色有利于治肝病,酸味食物可以调肝,调理足厥阴肝经能治疗肝病,丑时休息好对肝有利……这就是通过象,以一物知万物,以一物应万物,以一物动万物。世间万事万物表面上看似完全不相干,深层(更高维度中)却隐藏着人类看不见的联系,因为人类没有这个智慧,所以看不见这些大象。这些看不见的联系将它们在深层归为“象”,通过象能使自然、宇宙、人类及万事万物在深层相应共鸣,产生神奇的效应。大道至简至易,越往高层(高维度)提炼出的“象”就越简单,同时内涵越大;越往低层所提炼的“象”就越繁杂、内涵越小。到了世间最低的层次,就是人类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归纳与分类。这类似白话文与古文的比较:白话文表达得非常繁锁,说清一件事情可能得几千字,内涵比较肤浅、直白;而古文非常简炼,说清同一件事可能只需数十字,但内涵很大,所以不易理解,得有这个智慧才行。象在高层次的展现象古文,很简炼,但内涵与智慧非常博大;往低层发展就像古文逐渐翻译成了白话文,越来越繁锁、复杂,内涵与智慧也越来越小。同时它们又是贯穿对应的,因为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同一意思在不同层次中的不同展现。达到什么境界就具备什么智慧,就只能认识这个境界中象的展现。在《道德经》中,老子有一句话叫“大象无形”。当“类别”大到一定程度,超出生命所在的层次(维度)时,就变成了“无形”,就成了“大象”。虽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却谁也觉察不到。正如一只青蛙从孵化出来开始就生活在深井中,一生都未曾跳出过水井,在它的认知中,水井就是整个世界,天空也只有井口那么大。井口之外的一切对它来说,都是“无形”的,不存在的。因此只有大智慧的生命,远远跳出人类的层次后,才能从宇宙天地间觉洞察出“象”,使其“显形”,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象的运用:从某些层面上来说,“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华文化方方面面都在运用着“象”的智慧,使无法在人间表面展现的内涵能够得以展现,并通过象与神灵和高层宇宙对应连通。中华文化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凡事讲究“意境”,重“内涵”。比如舞蹈的神韵,音乐的弦外之音,画面的画外之境,诗词曲赋的言外之意……意境是中华文化的境界所在,是衡量中华文化境界的重要标准。这意境也可以看作是对象的运用,因为意境不在人间表面展现,是背后深层隐含的内涵,通过与世间具体事物间的对应与投影,而在深层表达出来,这就是对象的运用。《易经?系辞上》说:“文字无法完全表达心中的话,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难道圣人高深莫测的思想就因此而不能表达出来吗?圣人便因此而建立了象,用以完全表达思想与意境。”[1]这是《易经》中对“象”的作用的论述,用来表达人类表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与意境等。再如唐代书法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书法之道,使自己书法得到升华,这也是对象的运用。[2]象能通过万物深层的联系,使不同的类别之间触类旁通、相应共鸣,以得其意而超脱表面之形,即古人说的“得意而忘形”。再比如国画中画梅花、竹子等,花与花枝之间、竹节与竹节之间往往都是断开的,没有连接。这从表面之形来说是不合理的,但重在意,意到了,得其意而忘其形,点到为止,背后的象是活的。另外,不同的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比如阴阳二象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周易六十四象之间也都彼此影响,形成循环。于是万事万物都通过象,在深层形成全息的对应和联系。“象”不会具体指代某一事物,但象中可包纳万事万物,象所表达的是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对应与联系。同一象中的事物在深层是对应贯通的,能够彼此在深层感应而共鸣,成为一个系统。对“象”的运用有许多方面,比较典型的有:可取象中的一物而表达整个象,使一物相感,万物共鸣,使整个象中的内涵通过与该具体事物的共鸣而表达出来,比如中华文化中对“意境”的表达就是如此;还可利用象中的一物而知其它物,达到以点知面、一叶知秋,从一滴水而知大海;亦可用象中的一物而动另一物,或以一发而动全身……象的内涵,无穷无尽,玄妙莫测,每个人都只能自己去体悟,这是由每个人的智慧与境界所决定的。[1]《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2]《新唐书.张旭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三、周易之理在遥远史前文明时期,神灵下世降生为圣人伏羲氏,他创立了周易八卦,给人类奠定文明。八卦由八个经卦组成,表示天地万物的八大象。每经卦都由三爻上下相叠来表示,分别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将八经卦俩俩相叠,即将八象俩俩相合,一共有六十四种组合关系,这就生成了六十四象,成为《周易》。周:是循环的意思,周而复始;易:是运动变化的意思。周易合起来就是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规律。周易被称为无字的天书,因为周易原本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到了周文王时,他整理出前人与自身的占卜经验,将周易六十四卦每卦都写入了卦辞与爻辞,周易从此便有了文字说明。再到春秋未期,孔子晚年时又在周文王的基础上,编写了《易传》,用来解释《易经》。《易传》共十篇,分别为:《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又称为《十翼》。伏羲氏的六十四卦,加上周文王的卦辞、爻辞,再加上孔子的《易传》,就构成了现在我们所知的《易经》。现在有一些人认为伏羲氏只创立了八卦,周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推演出来的,这是错误的说法,周文王只是给周易整理出了卦辞、爻辞。《淮南子·要略》中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伏羲氏将其俩俩相叠而成为六十四卦。”[1]这里说六十四卦是伏羲创立的。另外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也花了大量笔墨论述了六十四卦是伏羲氏所创立的,说得很在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从古至今,解读《周易》的书多于牛毛,但目前尚没有一本解出《周易》真义的,因为很多东西对人来说都是天机,不允许凡人知道。《周易·系辞上》说:“‘易’中包含太极之理,太极运转,生出阴阳两仪,两仪又生出四象,四象再发展演变生成八卦。”[2]“象”越往高层(深层)提炼,越简炼,内涵与智慧越大;越往低层(表层)概括,展现就越繁杂,内涵与智慧越小。而高层的象与低层的象都是对应贯穿的,因为低层的象是高层的象层层生出来的,就像将古文层层翻译成白话文一样,所表达的是同一个思想,只是在不同层次中不同的展现。人与自然宇宙也能通过象而对应相通。在宇宙极高层与物质极底层去提炼,那就提炼出了阴阳二大象,宇宙万物都包罗在这二象之中,都具备阴阳的属性。比如女为阴、男为阳;水为阴、山为阳;暗为阴、明为阳;北为阴、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地为阴、天为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静为阴、动为阳;柔为阴、刚为阳;消为阴、长为阳;冷为阴、热为阳;虚为阴、实为阳;未来为阴、过去为阳;内为阴、外为阳;偶为阴、奇为阳……由阴阳二象所层层生出的四象、八象、六十四象等等,都包罗在这二象之中。现代科学所认识的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百多种基本元素也都包罗在阴阳二象之中,都由阴阳所构成。甚至连人造的物品,如计算机语言等,也都逃不出阴阳二象。所以这二象非常大,在它们境界之下,无所不包,无物能逃,正如老子所讲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它们在物质底层形成了一张“天网”。这二象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阴阳二象层层相生,生出四象、八象、六十四象……直至生出天地万物,这就是天地万物诞生的过程,也就是“易”的过程。由阴阳二象往物质表层发展,生成四象,四象之间的关系比阴阳二象的关系更复杂,内涵更小;再继续往世间表层演化,又生出八象(八卦)、六十四象……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若由阴阳二象往高层提炼,便到了太极层面。太:有最大、极致的意思;极:有终端、极限、尽头的意思。太极即终极、元点,意为宇宙万物的尽头,物质的终点。阴阳二象到了太极这个终端,便相合为一体,形成无漏的大循环,一切物质都回归于这里,在这里交汇、循环,成为一个大结界,这里也是宇宙时空大循环的起点与终点。《系辞》中说,天下万事万物虽然过程中所走的路途不一样,但最终都归于同一出处、同一源头,也是指归于这里。[1]《淮南子·要略》中就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2]《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文字与周易这一章中,我们将列举事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周易八卦与中华文字的渊源与玄机:八卦生周易八卦是天地万物在更高维度中提炼出的八大象,八种状态之间相互推演,便产生了各种运动变化,生出六十四象,包罗世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之理。下面举例说明一下:离卦?与震卦?上下相叠,上离下震,就形成了噬嗑卦?,称为火雷噬嗑。噬嗑有咬合、咀嚼的意思。八卦中每一卦都是一象,不具体指代某一事物,但里面包罗万事万物,比六十四象内涵更大。比如离卦能代表火,还可代表太阳、电、光明、眼睛、夏天、南方、文明……因为包罗太多,所以不可能全部列举出来,可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特性来表明这一卦象,去解读它。在这里,我们先挑选“电”来代表离卦,以“雷”代表震卦,来表明一种具体现象。关于这一卦,周文王的卦辞说:噬嗑,亨,利用狱。意思可解读为:噬嗑卦,顺利,有利于使用刑罚、整顿法令。孔子的象辞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意思可解为:雷电交加,相互咬合;先王根据此卦象悟出严明刑罚、整顿法令的道理。个人解读:取电代表离卦,取雷代表震卦。离卦与震卦上下相合,便形成了噬嗑卦之象,如同雷电交加。雷电交加的天象,代表上天在惩治人间罪恶、警示人类,以展现天道的威严。恶人在雷电交加的天象下,一般都会心惊胆颤,担心被天打雷劈。于是古圣先王效法天地自然,根据这一象,使用刑罚,惩治罪恶,并严明法令,恩威并举,以建立君王的威严,使恶人得到惩治,善良得到保护,以维护人间的正道……另外《周易·系辞下》中说:“(神农氏)创立了市场交易制度,让天下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在每天中午相互交易,以物换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交换而退,大概就是效法了《噬嗑》卦的卦象。”[1]个人再对此作一个解读:离卦之象包纳了电、火、光明、太阳、眼睛、文明等等事物,上面取电来解读,这里取光明来解读;震卦可代表雷、震动、威摄、足部、东方等等事物,这里取威慑来代表。因此,此卦象可理解为:雷电交加,雷声震十方,具威严,但不具光明,没有光明的威严会走向残暴;电光照天地,具大光明,但不具威慑,不具威慑的光明会走向软弱与无度。雷电交加,使它们彼此的属性相交而相得益彰,得以交换、互补,互相弥补了不足,达到和谐而完美。雷因得电光而具光明,电因雷声而威慑十方,二者交合,使威严与光明同在,恩威并举,使天地万物仰慕而敬畏,达到和谐完美。因此,神农氏让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货物,互相交换,各取所需,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的物品去补充别人的需求,而别人盈余的物品也补充了自己的不足,这样天下货物都得到了互补,各得其所,达到完美和谐,这是神农氏根据《噬嗑》卦的天象传授给人类的文明。当然,《噬嗑》之象很大,以上只略取两物而悟其两象。当将周易六十四象都体悟透了,达到出神入化之境,便能看清世间万事的变化之理,能推知过去与未来。其它各卦也是这个机理,不多列举。因文生字“文字”在现在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文与字是两个概念。文:原始意义是花纹、纹理的意思;字:原始意义是怀孕、生育的意思。我们现结合周易八卦之理来解文字:《字说·序》中说:“文生出了字,就像母亲生育出子女一样,这与八卦推演生出六十四卦的机理一样,其声律、结构、涵义等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创造的。”[2]这里说字是由文生出来的,先有文而后生出字。文生字的机理与八卦生出六十四象的机理一样。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道:“仓颉当初造字时,以象形方式造出来的称为文;由文相互组合而生出的,称为字。”[3]《孝经援神契》与《文字论》中也记载说:“文是祖父,字是子孙,都是自然而生的,文理兼备……”[4]从上面记载可知:文,是最元始的字,大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来的。仓颉神目如电,以他异于常人的两双神眼,洞悉天地万物,提取万物之神韵,然后以简单传神的线条表明其意象,造出文。如:我们再看看以文生字的例子:比如“马”与“门”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象,就像八卦的两个不同经卦一样,代表两种不同的象。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将马放入门内,马与门就相合生成新的一象,如同八卦俩俩相合生六十四象一样,此卦象名为“闯”。此象可代表:马从门内穿过、猛冲、鲁莽行事、奔走谋生、勇往直前、开辟出路……这些都是“闯”的意思,也是“闯”字的字象,此象内涵很广,包罗万千,取马从门内穿过之形,以代此象。20再如将“马”与“又”相合在一起:“又”甲骨文为“”,是一只手的形象,原义表示用手抓持、控制等。将它们相合后,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为“驭”。代表:驯服马匹、驾御、奴役、控制、统治、玩弄……以“驭”表示此象,取控制马匹之形,以表此象。若将“马”与“冰”组合,就成了“冯”。冰在甲骨文中为“”,后演变为两点水“冫”。此字象为“冯”,代表:马踏冰过河、徒步过河、马跑得快、依仗、凭借……再如“日”与“月”合为“明”;“木”与“木”合为“林”、“森”;“人”与“木”合为“休”……这些都是相同的机理。看了以上事例,我们会发现:文生字,与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机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华神传文化的机理也都是能相通的,这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中华文字的造字法归为六类,分别是象形、指示、转注、假借、形声、会意。个人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不够准确的,没有读懂中华文字的奥妙与机理。笔者通过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认为中华文字其实是对“象”的运用,是根据“易”理造出来的,虽然目前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但不存在“形声”这种造字方法。目前已知的人类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却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时,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这是人类其它语言文字都不具备的特点,所以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略举一例说明:比如“踵”字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认为“踵”以形声方式造出,以“足”为形旁,表意义;以“重”为声旁,表读音而无意义。其实踵不是以这种方式造出的,踵的原意表示脚后跟,人直立的时候,全身的重量基本承受于脚后跟,所以以“重”表达此义,表示这里是承受身体重量的地方。另脚后跟属于足部的一部分,所以以“足”为偏旁,与“重”组合在一起,从而生出“踵”。也就是说“形声”只是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的展现,而不属于造字法。中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形,若将文字都对应到最远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较原始样貌,会发现中华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础上,是对“象”的运用。中华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内涵博大精深、高深莫测,与天地神灵相通,与宇宙高层相应,远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文字生词在汉朝有一本书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汉著名易学大师焦延寿撰写。焦延寿是摇钱占卦法(即六爻纳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师。《易林》源自于《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将其俩俩相合,最后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辞,但是没有爻辞。《易林》主要用于占卜,相对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与应用。八卦生六十四象,还可以继续相合生四千零九十六象,这对应着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的“易”之理。越到表层展现得越具象、越繁杂、内涵越小。同理,文生了字后,又能继续相合生出词与词组,这也是由“易”理所贯穿的,与整个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同步合一,所以包容一切。词语固定后,象也就相应变小了,但将词语拆为文字来细细品味,就像将六十四象拆为八卦来解读,其能量就能释放出来。比如“犹豫”这个词语,我们现在只知道它的意思是迟疑不决,“迟疑不决”就如同“犹豫”这一卦的卦辞,只剩下这个固定死的意思。我们现在将它拆开来体悟:《康熙字典》里面解释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卷鼻长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种象类动物。上古时,河南地区盛产大象,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记载,河南省简称为“豫”,看到这个解释就能理解为什么了。又解释说,犹、豫分别为两种兽类动物,都生性多疑,进退不定,所以称多疑不决的人为犹豫。原来拆开来,词语里还包含着这么多信息,有这么大的能量,真是别有洞天,但是词语固定住,生成新的象后,原来的象就缩小了,里面的内涵也就被封死了,表露不出来了。再看“影响”这个词,现在只知道影响是指某件事物所产生的效应。查一查来源: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于《尚书·大舜谟》,原文为“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思是顺从天道而行就吉利,背离天道就凶险,这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声音产生的回音一样。原来,影是指影子,响是指回声。身形一动,影子马上跟随;声音一发出,马上有回音响应,这就是影响。这样拆开一体悟,感觉马上不一样了,以后用到这词语时,就感觉它有气息了,不再是死的。这就是将封死的词语,拆分为更高的象来解读,将其重新注入内涵,使慢慢活过来,散发出更大的能量。[1]《周易·系辞下》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2]《字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纵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出于自然,非人私智能为也。与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异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3]《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4]《文字论》曰: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寝多,因名之为字。《孝经援神契》: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寝多也。五、有生命的汉字说汉字有生命,这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事。本章将与读者一起去亲身体会一下这个神奇的事实。如何学习文言文古人在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根本不去强记每个字的意思。古人从小在私塾读书的时候,私塾先生开始只教认字、写字,然后就拼命的读书、背书,根本不讲解每个字词与文章句段的意思。等读了几年,把几大古文经典都背熟后,突然哪天,意思自己就全通了,全明白了。而现代人学古文,会去强记每个字固定的几个意思,这是不明白中华文字的机理所造成的错误学习方法。这样学出来的只是“死古文”,所学的字是死的,没有气息。因为一字就是一象,里面是活的,包罗万千,可随意而用,任意变化、引申,充满灵性与气息。所以古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活”用,真正精通古文的人,每个字在他手中都是活的,他是用象,而不是用字,这包罗的内涵就太大了,写出的东西意境与内涵就能广博无边。而强记的那些固定意思,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是死的,就像周文王给《周易》填上的卦辞与爻辞一样,只是经验的总结,反而把象给封死了。也如同现代中医治病,只记住古人整理出的固定药方,根本不懂医理、药理,不懂辩证施治,不能灵活运用,所以这样的中医正在死去,或已经死去。古人学习时,不死记意思,大量背诵,就是在思想中建立起字象的感觉,使思想深处与字象形成对应,达到共鸣,当到一定的时候,就全部通了,活了。人体与宇宙是全息对应的,外面有什么,里面也有什么。刚学习之初,内象如同混沌,还没有分出象,在以外象不断相感的情况下,内象亦会慢慢相应、共鸣,慢慢对应外象而分出象来。经过一定的时间,当内象与外象完美相感相应,达到内外相通、共振和鸣的时候,就内外相合,浑然一体了,这时象也就建立完成了。这里只谈机理,不谈具体方法,掌握了文字的机理,每个人就可以自己去决定方法。古文之象《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上古文献之一,收录了自尧舜至春秋时期的上古文章,也是中国古代最难读懂的古书之一。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感叹的说,《尚书》读起来佶屈聱牙。[1]因为《尚书》是用上古文字(如甲骨文等)表达出来的,文字越古,其象越大,所以就越难懂。我们现在解字,一般都把这个字对应到它最古老的版本来解,这样解出来的最接近元始意象,内涵最大。周文王给《周易》写的卦辞与爻辞非常晦涩难懂,后人对他的同一句话多达几十种解释,每种解释都不一样。以至于自古以来解释《易经》的书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把它解明白的。有人认为,周文王是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作卦爻辞的,所以形势所迫,故意以隐语的形式写出,写得很隐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这是不明白《周易》的内涵所造成的错误认识。如果是这样,那后来孔子在晚年给《周易》作象辞、彖辞时,为何同样晦涩难懂?周文王给《周易》写卦爻辞时,将象用得非常大,所以非常难读懂,内涵很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将《周易》之象完全封死,所以周文王有意这么去编写,用最大的象,为了尽量不贻误后人。文言文与现代文我们有时读古文,一句话心里明白它的意思,但若想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翻译不清楚。即使最后费尽心思用白话文翻译出来了,但怎么都感觉不是那种味道。这就是用固定死的现代汉语表达不了古文的象。有时我们心里有一种感觉,想表达出来,但用语言怎么也表达不清楚,不是那种味。这心中的感觉其实是以象的形式存在,现代这种模式化的语言是表达不清象的,所以怎么也表达不明白。这时如果用纯正的古文去表达,就可以表达得完美了,因为古文用的象很大,可以表达出很大的意境。现代汉语将古文字给固定成词语,将古文字的象给固定了下来,固定为几个死板的意思,使中华文字逐渐失去能量与气息,然后再用繁琐、死板的语法去束缚它,成为现代的白话文。古文的基本单位是字,几乎没有什么语法,非常灵活简单。将古文拆开,就是一个个的字组成的(典故与固定名词除外)。古文的每个字都是用象的,所以古文所能承载的内涵非常博大,意境深远。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将现代白话文拆开,是由一个一个词组成的,语法非常的繁琐、死板。这也就是象越往低层越繁琐、智慧与内涵越小的缘故。这好比是原子与分子一样。原子的能量很大,将其能量释放出来,就是原子弹爆炸,可摧毁一座城市。当原子往表层组合成分子后,能量就被封住了,封在分子里面表达不出来,所以分子的能量很小。如同手榴弹,只能作用于一小块地方。“易”生宇宙“易”是自然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的整个过程的展现,也是宇宙万物生命力的体现。中华文字完全遵循“易”理,所以与自然宇宙一体,与宇宙万物一同自然生长、发展与变化。为便于理解,这里将中华语言文字与我们这个宇宙的物质结构作一个类比:我们这个宇宙的物质构成,同样遵循着“易”理。比如我们人类时空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分子所构成的,这是我们人类时空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将我们这世界的一切物质解构,最终都能解构成一颗一颗的分子。而分子并不是最小粒子,将分子继续解构,会发现分子是由一个个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中子与质子构成的……解构下去无穷无尽,谁也不知道最元始、最底层的粒子是什么。这些不同层面的粒子,在“易”理的贯穿下,层层相生相合,生成了整个物质世界。分子的种类非常繁多,构成我们人类世界的分子种类多得根本数不清。而原子的种类相应就很少,目前人类已发现的原子种类大概只有几百种(包含同位素)。也就是说这几百种原子相生相合,构成了数不清的分子结构。这些分子又继续相合,构成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这就如同文字相生相合,构成词与词组一样,文字的数量有限,几千个通用汉字,构成的词与词组却是无穷的。而词与词组再相合构成句子与文章,就如同分子构成了我们这个表面世界一样,它们是同步的,是在“易”理中,自然生成的,它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所以中华文字能够随着自然万物的生长而生长,具有生命力,能跟随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同步表达出自然宇宙的一切,无所遗漏。根据“易”理,物质越往底层蕴含的能量越大,比如分子的能量很小,而原子蕴含的能量就非常大。分子层面的手榴弹爆炸,只能炸一小块地方,而同等质量的原子弹爆炸,几乎能摧毁一座城市。同理,文字构成词与词组后,“象”就被封住了,就缩小了,如同原子构成了分子一样,所以能量与内涵就变小了,这些都是“易”理在不同层面的展现。所以要想体悟一件事物的内涵,我们可以逆过来,顺着“易”理往回走,层层寻根溯源,将背后的“象”与能量,一层层释放出来。汉字与英文汉字具备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以“形”表“象”,以“象”御“音”,每个字都是独立一体,整体又在“易”理贯穿下,与自然宇宙相合为一。由于汉字是遵循“易”理创造出来的,所以汉字构成一个完美的自我循环与生长体系,具有生命力,是活的。它能与宇宙万物一体,与自然万物一同生长,所以目前已有的汉字能够表达出人类已知的任何信息,乃至人类无法表达出的高层内涵,以及一切未来的新生事物。而其它任何的人类语言文字都达不到这一点。在迅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在表达不断涌现的海量新事物方面,其它人类的语言文字就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与不适应性,只能机械的逐一为新生事物赋音造词,致使单词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慢慢超出人类正常的记忆能力,并造成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严重沟通障碍。因此当今英文环境中,又不断派生出各种不同种类的专业英语,以应付自然界中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概念。如目前已有:计算机专业英语、机电专业英语、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汽车专业英语、数学专业英语、物流专业英语、会计专业英语、模具专业英语、农科专业英语、大学专业英语、制药专业英语、体育专业英语、染整专业英语、生物专业英语、数控专业英语、化学专业英语、服装专业英语、广告专业英语、旅游专业英语……现在已发展出多达近百种不同类别的专业英语,而这种状况,还在加速发展着!这听起来很可怕。而在中华文字体系中,几千年来,中国人仅靠几千个通用汉字,在几乎没有多少新字产生的情况下,便足以应付人类的一切发展变化,并绰绰有余。中华文字遵循“易”理,与自然宇宙一体生长,随着自然万物的发展而自然生出各种新的词与词组,无穷无尽。并且生出的词与词组的内涵与自然万物相合一体,使人望文生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它的含义,使所有不同领域间能自由沟通,没有间隔。如:马(英文horse)、鸡(chicken);小(small/little);公(male);母(female)……中文遵循“易”理,与宇宙万物一体生长,自然表达出宇宙万物的一切。像“小”与“马”或“鸡”相合,便生成“小马”、“小鸡”等,与万物对应,意义自然而成。而英文则不行,必须为这一新事物造一个新单词,如小马无法用small+horse表示,小公马不能用small+male+horse来表示,否则单词的长度将无限冗长,最后会使这种语言的信息含量越来越低,不再适合于人类表达而无法使用。所以必须为这一事物造一个常用新单词来表示,如:小马(foal)、公马(stallion)、小公马(colt)、母马(mare)、小母马(filly)、小鸡(chick)、公鸡(cock)、小公鸡(cockerel)、母鸡(hen)、小母鸡(chicken)等等,没有规则可循。再比如:电脑、机器人,这是现代才有的新生事物。中文自然而然就随着新生事物的诞生而生出相应的新名词,即使没有这个概念的古人,看到这个新名词时,也能望文生义,在心中建立起相应的事物概念。比如看到电脑,就会在心中构建出一个以电为能源,类似于人脑功能的这么一个事物概念;看到机器人,就会产生由机械所构成的像人一样的事物的概念。而英文则必须为每个新事物造出一个新词,如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