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头条万名干部入企进村服务活动

白癜风患者感恩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34424.html

3月25日至31日,我在古交市邢家社乡刘庄村住村服务,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召开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座谈会,深入农家院落宣讲政策,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对刘庄村的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刘庄村是一个包括三个自然村的典型山区农村;是一个以50多岁老年人为主,人口大量流失的空壳村;是一个立地条件差、资源较少,农民收入以种植、育苗为主的单纯的农业生产村;是一个自身缺少造血功能、尚未找到经济新动能的山庄窝铺。

  刘庄,只是山区农村的一个缩影。这种大山深处的乡村如何实现振兴?如何起好步、开好头?和许多地方一样,刘庄村的乡村振兴刚刚开始,他们正在积极实践、探索路径、寻找答案。通过一周的调查,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和眉目,发现乡村振兴的途径和办法,同期待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育苗产业是刘庄村的主导产业

问题与挑战:

成长有烦恼有喜也有忧

  刘庄村包括刘庄、郭家社和半沟三个自然村,共有户,人,全村党员15名,耕地面积余亩,人均年纯收入多元,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小杂粮、育苗、种菜和外出打工。

  刘庄村委会设在刘庄自然村,这里巷道较窄,但干净整洁,常住人口在多人,村里设有日间照料中心,有红白理事会、村办磨坊等公用设施。郭家社自然村80%以上的人都住在村里,以大棚蔬菜和油松育苗为主,收入较高;半沟自然村的农民都进了城,本村的一位企业家在此投资,打坝造地育苗种菜。刘庄村的老百姓对村“两委”认可度较高,对村干部反响较好,对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心存感激。

  刘庄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隐忧有:

  一是人口大量流失,空壳村问题凸显。近年来,山区乡村的许多年轻人走出大山外出打工,而见过世面后的年轻人很快就会留恋城市的繁华生活,从此打消回乡念头。再有,就是山区教育水平低,大多数农户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大人就跟着到城里照顾孩子。进城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留在乡村的学生越来越少,有些地方老师甚至多过学生,乡村小学逐渐凋敝,更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的外流。

  目前,刘庄村这个有人的村庄,常住在村里的仅多人,不到一半。其中半沟自然村,原有人口70人,现仅有一人居住。近年来,上级部门给村里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但基本都成了摆设,一位管理人员说,自从装上后就没有用过。原因是,老年人不会用,会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二是集体经济薄弱,缺乏造血功能。村集体没有自己的产业,靠外面的企业租用土地得到一些临时收入,刘庄村地下有煤层气,中联国盛恒泰煤层气公司在此打气井21口,每口井按照5亩占地进行补偿,每口井每年补偿元,全村因此年收入近30万元。但是,这些收入不是进了村委会的大账,而是由气井所在的居民小组支配,村委会没有话语权。半沟居民组每人每年能领补助1元,而人口多的刘庄居民组每人一袋面尚且不够。而郭家社居民小组的收入是租用土地的养鸡场每年给元租金,每人每年分得一壶食用油。居民小组有了收入,村民要求均分到每家每户,发展集体经济根本无从谈起。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每个村约15万元左右,村“两委”主干每人每年工资能领到元,“两委”委员每年拿到元,居民小组长每年元,报账员、村民代表的误工补贴相应得到提高。但发完工资及补助后便所剩无几,仅有的五六万元只够维持村里正常运转必须的变压器、水泵、自来水管道、道路等维修费用。

  三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刘庄村有两个主导产业,分别是油松育苗和大棚蔬菜,但产业链条短,没有深加工能力,没有新型经济组织,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无法实现有效对接。

  育苗农户虽然熟练掌握油松育苗技术,所育的树苗品质较好,但99%的都是油松苗,产品单一,集中上市,市场行情上涨时,农民赚大钱;市场行情低落时,一株苗仅能卖2分钱,甚至无人问津,一文不值,多亩油松苗全军覆没,甚至成为累赘。

  菜农们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每到销售旺季,凌晨4点开着三轮车去古交市农贸市场批发蔬菜,八九点回来后,顾不上休息继续摘菜。他们的西红柿品质好,但好产品没有卖出好价格。

  村委会为大家修通了田间路,架电打水井,铺设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但村里没有蔬菜和种苗专业合作社组织,无法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无法统一购买化肥、农药、地膜,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注册商标等,无法一起共享市场信息,一起抵御市场风险。由于人才流失,村里的电商得不到发展,农民只知道去农贸市场出售,而不知道网上销售为何物。

  四是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是短板。一位周末回到村里看望父母的刘庄村人感慨,割不断的乡愁,回不去的乡村。我认为,这不是他们忘本,娶了媳妇忘了娘,进了城市忘了农村,而是农村人居环境多年来没有大的改观,特别是与城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第一,没有下水道,生活污水没有出口。第二,垃圾堆放点选择不合理,村委会门口就是堆放点,既不美观,也不干净。第三,村民家里还是旱厕,清理不及时,也不卫生。

思路与对策:

抓住最根本找准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刘庄村的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抓住根本和关键,找准突破口,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调动起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一是提振党员干部精气神,强化党建引领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国要办好自己的事情,最根本的是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鼓励外出打工的优秀人才回村任职,继续发挥农村第一书记及下乡干部的作用,形成组织带领、干部带头、党员带动的良好局面,把农村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同时,要引导致富能人回村创业,激发新乡贤回报乡梓、建功乡村振兴的热情。

  刘庄村的“两委”干部80%以上住在村里,这在空壳村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住村一周,没有一位村民来反映问题,说明基层党组织能够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农村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和领头雁,才能主一村公道、富一村百姓、建一村文明、保一村平安,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

  二是厚植富民兴村根基,产业振兴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乡村振兴,首在产业振兴。要主动作为,想方设法培育主导产业,在刘庄村的郭家社自然村,户籍人口人,实际住在村里的有人,同为刘庄的半沟自然村,户籍人口70多人,住村的只有1人,原因何在?就是郭家社自然村有两大主导产业,一是种苗,二是蔬菜,农民靠此能致富,不比在外打工收入少,特别是在市场行情高涨时,有许多户的年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有了主导产业,有可观收入,就能把人留住。

  手中没把米,叫鸡也不灵。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抓住集体经济破零这一契机,根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优势,选准路子,集中力量,分类施策,稳步推进。大力发展新型业态,推进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融合产业发展,培植壮大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养生农业等新型产业业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三是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环境整治是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说:“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尽快改变农村许多地方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脏乱差状况。”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这是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过去的农村是土巷,污水处理一靠下渗,二靠风干,而且是人力挑水,自然用水节省,现在自来水使用方便,许多农村又不收水费,或者收费很低,造成污水大量排放。要在硬化巷道前考虑下水问题,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前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柴火及煤炭的灰渣,是可以还田的,是循环利用的,而现在的塑料袋、包装盒等产生了大量有害物质。要建设垃圾收集点,安排专人清运,集中处理,逐步做到分类减量。在农村上厕所,是许多城里人最头痛的事情,但旱厕改水厕,要考虑过冬问题,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三项工作: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以及农村厕所的改造,这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乡村清洁美观了,群众心情舒畅了,农民群众有了获得感,乡村振兴就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

引发的思考:

政府来推动农民唱主角

  乡村振兴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但不代替市场行为法则,必须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保护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激发农村内生动力,齐心协力建设美丽新家园。从刘庄村的初步实践来看,乡村振兴要行稳致远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就农业谈农业,要跳出农业抓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让有能力的进城农民在城里就业和生活,并在城市落户,加快城镇化进程。过去讲,富裕农民首先减少农民,城镇化率提高了,也就为坚守在农村的人口留下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要以县域为单位进行统筹,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完善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建立平等一致的城乡劳动者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教育、卫生、医疗、养老、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制度。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变,职责不变的原则,各尽其职,各记其功,统筹使用,不撒胡椒面,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城市的虹吸效应,让农村的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统统流向城市,今后,愿意住在村里主要有这么几类人:农业产业工人、城里下乡技术人员、退休人员和想去农村居住的人,只有让住到城里的农民安心住下来,有工作机会,能赚到钱,让住在城里的农民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国家财政才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农村,留在村里的人也就有了更多的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真正解决农田碎片化,大型机械无法使用的状况,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是不要大包大揽,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如何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靠制度激励,推行竞争性的“以奖代补”。要把财政资金优先奖励给党支部核心作用明显、社会活力激发、群众参与程度高、主动投工投劳的村庄,用先进带后进,用典型来引路,形成先干先得、谁干谁得的良好社会氛围,让群众从“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同时,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引领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乡村规划要征求农民意愿,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制定。规划要实事求是,既要有前瞻性,也要实用性。乡村规划书要接地气,理论性不必太强,更不必论述,不要搞得那么复杂,厚厚的一大本,好几万字,农民既看不懂,更不会用,要做到简洁明了、简单明快,农民一看就懂,一用就会。

  三是不要急功近利,要保持历史的耐心,保持必要的战略定力。实现乡村振兴,解决空壳村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谋划和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应该分类施策,城郊型、工矿型、山区型、平原型等应各有侧重,不可一刀切,不可强行一律整齐划一。对于人口稠密的城郊农村和平原村庄,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大力支持其发展,让公共设施向乡村延伸,让乡村像城市一样有吸引力,让农民早日享受到现代文明。而对那些以人口流出为主的边远山区,是否还要大量投入,值得思考。像刘庄自然村,留下来的都是些老年人,最小的也50多岁了。而外出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种地,他们也不会种地。或许,再过三五十年,这些村庄可能就彻底废弃了。在这些地方,要以生态抚育为主,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顺应自然,保有历史的耐心。

  乡村振兴之路既要让群众认可、群众参与,更要让群众受益、群众满意。只有调动起群众的热情,激发出群众的干劲,美丽乡村才能早日由蓝图变为现实。

山西农民报记者米厚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xw/8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