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西大门周流村

<

市盐保中心水系调研第天

走进新绛县周流村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全长公里,运城位于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汾河自新绛县龙兴镇南梁村入境,经稷山、河津两地,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境内河长.2公里,全程流经4县(市)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个村庄32.7万口人。流域面积平方千米,据河津柏底水文站观测资料显示,汾河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汾河新绛段自新绛县境东北南梁村入境,至县西周流村出境,境内总长度22.5公里,河床平均宽度米左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达15.4亿立方米。

近日,盐保中心水系调研组一行来到汾河流经新绛县的最后一站——周流村进行了走访调研。

周流村位于新绛县古交镇西南,是新绛县的西大门,也是汾河流经新绛县的最后一站。周流村海拔米左右,汾河流经长度3.2公里,汾河坝宽约多米,河水平时宽度约60米。

周流村目前有8个居民组户口人,其中常住人口人,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全村有党员58人,耕地面积亩,其中滩地0余亩,主导产业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灌溉方式为汾河水灌溉,旱季则使用井水灌溉,全村共有深浅程度不同的机井19眼,主要灌溉渠8条,子渠45条,这些水渠有效缓解了周流村的农田浇水问题。

相传,周流村建于晋朝,系周姓居住于此,后逐渐成村,故名周村。隋朝开元16年,上游古堆泉改渠灌田,由村北、村西经过,村南又有汾河,周围皆水,故于清光绪年间称为周流村。

汾河流域的洪水灾害大部分发生在汛期中下游河段。据史载,自明洪武十四年(年)到年的年间,流域内先后发生过次洪灾。年后,汾河中游地区先后于年、年、年、年和年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水灾,均造成下游不同程度的灾情。年8月下旬,支流潇河、文峪河同时发生山洪暴发,洪水下泄波及下游临汾、运城河段,使沿河9县35个乡镇受灾。

年10月7日,汾河周流村段发生严重汛情,周流村全体村民出动,肩扛手传2万多袋沙包,在汾河大坝外围筑起了一条长多米的新堤,正是这条人工堤坝,延缓了汾河水的外溢时间,把汾水对周流村的危害降到了最低,但全村依然有0多亩河滩地全部被淹没,河坝以北也有部分农田被淹,村里一部分房屋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年以后,由于地下水位抬升,上游古堆泉部分泉水复流,泉水通过村北同村西古河道进入周流村,特别是大雨过后,经常造成大面积积水,导致下游部分农田被水淹没。年,经村镇协调,在水淹区域建设有一座蓄水池,通过排水管网将积水排入汾河,但由于排水量有限,仍有大面积农田经常积水,积水的形成也吸引了天鹅、白鹭、苍鹭等各种珍稀鸟类的在此栖息。

年,在汾河流域新绛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的推进中,周流村村民积极配合,砍除了河道中的高杆作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常年积水区域进行整体规划,通过种植水稻、莲菜等水生作物,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对积水区域进行开发,依托生态水资源优势,蹚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周流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程上怀表示。

贾丙尧薛吉信

来源:华夏盐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xs/13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