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鑫走过古交城

北京湿疹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4675.html

  古交是一个很古老的地方,是交城县的故地。我老家在文水平川·文峪河东岸的小村庄,邻近交城县境,村北五六里处突兀黛色的大山就是狐爷山,山的北面就是古交城。狐爷山和古交是有故事的地方,人们时常提起,久已向往。元月上旬,从太原乘公交前往,“蜀道难”似的西山公路,被1.5万米的西山隧道取代,天堑变通途,沿汾河谷地西行,不觉来到古交城。徒步千佛寺、金牛森林公园、漫步汾河畔,其乐融融。

[远眺狐爷山主峰]

 古交历史很久远,最早的名字不是古交,而是交城。因处汾河、孔河交汇地,故名交城。隋开皇十六年(年)在此置交城县。唐·武周·天授二年(年),交城毁于汾河水患,于是在晋中平原西缘,狐爷山东南麓的瓦窑河和磁窑河间山前冲洪积扇平原上的却波村筑新城,将县治所迁往新址,仍然叫交城。这样交城县就有了“交城”和“旧交城”之分。北境的旧交城,被称为“古交城”,简称古交。

古交位处吕梁山东冀山区,汾河上游流域,四周大山高峻环围,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地势西部高、东北低,汾河横贯全境,中部低凹的峡谷封闭地理单元。临晋中盆地的东面、南面山势陡峻,道路崎岖难行。在现代交通没有形成以前,只有文水县开栅镇·文谷口→交城山·截岔上→西冶川进出古交的唯一通道。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古交一直是交城县北部境域。古交人的方言与交城话惊人的相似,汾河畔行走,仿佛来到交城山中。

[交城山·截岔·文峪河]

  交城是个山区县,历史上面积广大,荟萃了吕梁山主脊中段东翼的精华,森林茂密,山川秀美。吕梁山主脊东翼直至晋中平原,除头道川外,历史上都曾是交城县境域。周边高、东部中间低,层峦叠嶂,山高谷深的山地地形,可分为二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文峪河上游流域。二道川、三道川、四道川、葫芦川、庞泉沟汇入中西川,中西川西出龙门进入截岔山间盆地,纳北来的西冶川水,形成上游文峪河,出交城山流入文水平川。民歌《交城山》:“交城山,交城水,不浇交城浇了文水”,是交城山地理状况的真实写照。(二)·狐爷山北麓的古交·汾河流域,汾河横贯全境,屯兰川、原平川、大川河和狮子河以南北向注入汾河。交城自建县以来,历代县名未改,战争年代,年曾将二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分置为交东、交西二县,年复并为交城县。晋中平原前往两个地理单元,交城山·截岔地区是必经之路。现今的古交——吴城(离石)公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战备公路,通过原平川、西冶川、中西川、三道川,将两个地理单元联结起来。历史上交城是山西省面积最大县份之一,比现在最大的县——兴县都要大。故民间有谚语:“交城的县长管得宽”。

  交城山·西社镇狭小的河谷盆地俗称截岔地区或截岔上,是文水平川与交城山区衔接地带。中西川西出龙门进入截岔小盆地,纳北来的西冶川水,形成文峪河上游。截岔·西冶川是晋中平原前往古交的咽喉要道和关键节点。

西冶川北高南低,河谷宽展。古代西冶川森林茂密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冶铁始于战国,因宋设“大通铁冶监”于西冶村而得名西冶川。西冶河发源于西冶川松树岩南麓,经古洞道、水峪贯,在截岔汇入文峪河,全长39公里。从文水·文谷口海拔米起程,经截岔·西冶川一路上行33千米,至分水岭垭口,海拔米,道路宽展、坡度平缓。历史上晋中平原的太原、清徐、交城、文水前往古交,均由交城山截岔·西冶川前往。

截岔地区是连结文峪河上游流域和古交·汾河流域的枢纽,可作为县治所选择地之一。但文峪河上游面积广大,近二千平方公里,中西河、两冶河古代水量很大,常漫溢泛滥,作为县治也欠妥。截岔·东社古镇遗留有城隍庙,很是特别。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古代,城隍庙作为县治城邑的标配,只有县城才有。由此推断,历史上截岔上曾作过短暂的县治所。交城境域广大,但在山区选块平坦且安全的县治所比较难,后来才在晋中平原边缘,狐爷山南麓,县境东南边缘地带建起了交城县城。

[截岔盆地]

[注:文中的海拔高度、距离、河道长度、面积,均为两步路户外助手测量]

[文峪河上游和古交境域]

  交城是个山区县,县城位处晋中平原北缘的狭窄地带。由县城前往辖境文峪河上游流域和古交境域,须经过文水县北境开栅·文谷口·截岔盆地要道,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两县互有需求,恩怨不断。《文水县志》载,明代天启六年(),以“春秋丁祭无鹿”为由,文水县以大陵屯(今大陵庄),与交城县土安都所辖11个村调换(今苍儿会二道川、三道川),文水境域因此扩至二、三道川。这一带山高林密,极其荒凉。在生产力低下的当时,虽划归文水县,但进出都须经过交城山.截岔地区的中西川,交通十分不便,鞭长莫及,被人们遗忘!就象俄罗斯将北极附近的阿拉斯加,白菜价出售给美国一样。

  古交处于吕梁、忻州、太原结合部,吕梁山中段东翼腹地·汾河上游两岸。东临庙前山、石千峰,西依铁史沟山,南靠狐爷山,北至云中山南端。以狐爷山→庙前山分水岭为界与交城、清徐、太原相邻。古交一侧坡势较缓,晋中平原的太原、清徐、交城一侧山势陡峻难行。东西50千米、南北最长53千米,面积平方千米。境内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外围周边地势高峻,中部低凹,明显的盆地地貌。境内河流纵横,汾河横贯全境,屯兰川、原平川、大川河和狮子河以南北向注入汾河。古交城以下汾河在峡谷中东流,两岸山势险峻,曲折迂回,进入太原盆地,汾河峡谷阻断了商旅。

古交外围周边地势高峻,中部低凹。清徐、太原方向前往,须翻越山高坡陡的大山,山路崎岖难行。自古只有文水北境开栅·文谷口进山,经交城山·截岔地区的西冶川,翻越分水岭,从原平川进入古交的一条通道,这是条宽展平缓的千年古道。

[汾河二库——谷歌卫星图。在古交、阳曲、尖草坪区结合部,截流汾河峡谷水道形成汾河二库,空中俯瞰,一条十几公里的巨龙盘踞在太原西北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古交,因古交城得名。境内森林茂密,河流纵横,汾河横贯全境,屯兰川、原平川、大川河和狮子河从南北向注入汾河。古交城是个山城,位处汾河、大川河相汇的山间谷地,在金牛大街寨湾滩一带。金牛是古交城的标志。相传现在水泉寨关帝庙即古交城之南关。清代以前为交城县的古交镇。古交和交城山水相连,天然属于交城县。经交城山截岔地区的西冶川前往古交,是历史上便捷平坦的车马大道。而从太原、清徐方向前往,需拔高多米,翻越庙前山、石千峰间海拔余米的垭口,山路崎岖难行。

狐爷山北翼的古交和交城西冶川及娄烦一带的地质构造相似,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历史上盛产煤和铁,久负盛名。太原与古交山水相邻,山高路险,咫尺天涯。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太原看上了古交这块风水宝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划交城县狐爷山分水岭北的古交、河南、岔口、镇城底、原相等10个乡镇,及阳曲县部分乡,成立太原市辖属的古交工矿区。至此交城县失去了狐爷山北坡的古交境域,交城真正成为无“交”之城。年,古交工矿区改为古交市。古交成了西山矿务局、太钢、西山煤电等的生产基地,煤焦铁工业的熊熊烈火,使古老的古交焕发了青春的荣光。汾河二库的建成,特别是“西山隧道”的开通,拉近了古交与太原的距离,进一步同城化。

  

千佛寺是古交的千年古刹,座落于古交城南端,汾河、大川河两川相夹,长条形突出的小山脊上,背山临水,庙貌森严,因大雄宝殿后壁嵌有石雕佛像千余尊,故名千佛寺。乾隆《重修古交千佛寺》碑记载:“旧城被汾河、牛栏河(即大川河)冲毁,居民全部迁移”。仅剩县衙所在地“四方子”和东城门的“瓮城口”。

千佛寺耸立在山脊上,红墙黛瓦的建筑与河谷鳞次栉比的高楼相映成趣。千佛寺后的登山步道,级台阶通往金牛森林公园,河流、山丘、森林,串联起了这充满诗情的一路。伫立山顶,古交城风光一览无余。

  

登高远眺,汾河、大川河就在眼前。大川河,古时称孔河。发源于南部峪道川、童子川、阎家峪三条支流,在关口村汇成大河,故名大川。地势南高北低,南水北流注入汾河。川内植被茂盛,以清水、石板、甜头草闻名。

  狐爷山,位处交城西北境,为交城、古交界山,主峰海拔多米。《吕梁地区志》载:狐爷山古名少阳山,因山形似马鞍,又称马鞍山,俗呼放马坪。《交城县志》载:为交城一邑主山也,左右两峰屹立,中凹如马鞍,故名,两峰顶晋大夫狐突并二子毛、偃墓在焉”。山顶有狐爷庙,故后世称狐爷山。狐爷山是汾河和文峪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北是古交境域,山南一马平川是晋中平原。

狐爷山属岩浆岩剥蚀穹窿高中山地,有煤、铁、铅等矿产资源。铁矿自汉代兴办铁冶以来,至今仍在开采。狐爷山南北麓有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色。南麓陡峻,面对晋中平原,石山戴土帽,權草植被。北坡平缓,原始森林茂密,以油松、落叶松为主,林草丰盛,是古代放马场,故有放马坪之称。北坡的原平川林场在关帝山林区很有名。

  小时候想看看狐爷山北的世界,曾从开栅北的南坡攀爬狐爷山。看起来近,走起来实在远,终因山高路远,半途而返,记忆犹新!期待,春暖花开时????,从北坡·古交原平川方向徒步狐爷山…

  千佛寺外,登山步道通往金牛森林公园,经级台阶即可登顶,山顶风景独好,一览山城全貌

祝贺《表里山河三部曲》被评选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年度好书奖·优秀原创出版奖

《表里山河三部曲》,重新认识山西,发现太行、黄河、长城之美。《长城·民族魂》、《黄河·摇篮曲》、《太行·天下脊》,近页精美设计,幅超级大片,数十幅专业地图,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深度的人文精神探寻表里山河的完整镜像

点击上图购买表里山河三部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xs/11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