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开始,十年来,跟领导汇报、与朋友交谈、甚至跟家人闲聊,我嘴里经常提到一个全新的名词“特岗”,这个词同“海投”“职客”“杯具”等一起进入人们的日常语境,却远没有后者那么风行网络、广为人知。不知您可曾听到这个词,了解这个词的含义?若从国家政策层面解释,“特岗”是指年以来通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设岗位计划”选拔考试招聘到西部山区的教师的简称;若从山区村舍里农人的角度解释,就是近几年来村里教书的那些年轻大学生;若从不屑于农村教育的社会盲从的角度解释,不就是那些不靠谱的八零、九零后吗?若从我这个在乡村从教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特岗”的含义饱满丰富,内指向教师的品质、情怀、精神,外延至农村教育的布局、发展、未来,岂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
但我又特别想解释一番,因为在东秀庄学校工作的十年里,我无时无刻不被“特岗”这个词激励着、震撼着,无时无刻不被这个词所代表的一群人感染着、振奋着!于是我斗胆从东秀庄学校十年内招入的54名“特岗”中,每年遴选一位作为典型,围绕这一典型叙述“特岗”老师的故事,希望给这个新词以最直接、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注解……
二○一四年
张新民,守职尽责为乡村
从年开始,中考将测试计算机操作、物理化学实验操作,物理、化学东秀庄学校都有专业教师,唯独计算机没有,所以急需招聘专业计算机教师。之前上计算机课的老师,教学生开关机,打开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在画板中画画,或在word中用智能ABC打几个字,在表格中键入阿拉伯数字可以,若要既能熟练地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又能PS作图、制作电子相册、flash动画等,就是把全校老师包括我揉在一起也捏不成完整的一个,于是学校申报“特岗”时专门设了一个计算机岗位。报这个岗位的有两千余人,最终竟落于远在山西省古交市的张新民之手。张新民报考东秀庄学校偶然得近乎传奇,她说选岗位时省外的不考虑,太原市范围内没有计算机岗位,只好在她母亲熟悉的忻州市内找,而忻州市只有五寨县设计算机岗位,因五寨的东秀庄跟古交市郝家庄同有一个“庄”字便报了。至于五寨在哪儿,她根本不清楚,更不用说东秀庄了。
张新民报到那天是秋季开学的前一天,上课的老师们都还没到,我与刘建东、杨继生等先到校料理各种杂事,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学校亦如此,开学前必须先将后勤诸事安排妥当,如要求做饭大师傅洗涤炊具灶具、食堂消毒,让杨老师清洗冰柜,收拾库房,带领生活老师打扫宿舍、楼道、校园,与保安进行校内与周边的安全隐患排查等。到中午,一切整拾得差不多了,趁未开学还有点儿空闲,我们打算去杨老师家吃莜面:正宗的肉臊子莜麦窝。杨老师家在东秀庄乡东坡村,距东秀庄十多里路。刘建东在我们学校是出名的热心肠,谁有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出手相助,尤其关照新来的“特岗”,于是特意叫张新民一起去。
张新民竟然来了!一般新到的“特岗”都不好意思去,因为不熟悉,言语行止需得特别留心,还要跟校长同坐一车同列一席,不说话担心给校长留下不礼貌的印象,说多了又怕校长嫌烦。不知是她把这些都考虑好了,还是压根儿没考虑,总之大大方方来了。我能感到她的不自在,只是她掩饰或者说抵消这种不自在的方式跟其他老师不同,很特别,其他老师或玩手机以转移注意,或腼腆得收束着自己的行为,拘拘谨谨,或不说话,望向远方。她反其道而行之主动跟刘建东、跟杨老师搭话,介绍她的家乡古交,她的母校太原师范学院;看见杨老师家养的鹅又讲她在农村老家的见闻,以及她家在静乐的亲戚。好像生怕我们不了解她,生怕我们觉得她是城市的姑娘对农村一无所知、一无所感而疏远她。我们闲扯的话题只要能引起她的联想与回忆,她就毫不吝惜地将她想到的、回忆起来的讲出来与我们分享,有时说得快而碎,叽叽喳喳,像窗外的小麻雀,似乎有点儿惹人厌,但农家的院子里没有麻雀的声音也太寂寞无聊了,这样喳喳不休,效果明显,一顿饭的工夫她与刘建东、杨老师、路老师都熟悉了。
回到学校后,张新民有点儿小困难需要帮忙,首先想到的就是杨老师,如换个新簸箕、移动一下床位、拿点儿重东西等,她在楼道里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喊:“杨老师——”,尾音拉得长长的,杨老师便颠着双腿应声而到,“新民,有甚事?”杨老师五十多岁,临近退休,如待小女儿(张新民与杨老师的女儿年龄相仿)一般照顾张新民。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很怪,某些人之间相处一小时就像交往十年,真诚信任;某些人之间相处三年却像刚刚见面,疏远陌生。
张新民信任杨老师也信任刘建东,他们二人也对她真诚以待,只要她需要帮忙,二人都不遗余力。我清楚,学校的这两位“后勤部长”对谁都照顾,特别对外乡人,更是点点滴滴、时时处处予以关顾,将东秀庄学校热忱互助的良好作风倾注在每一件小事中、每一个细节上。这对不远千里而来的外地“特岗”无疑是最温暖的。张新民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做出来了挚诚的回应:不怕苦,不嫌累,全心全意服务东秀庄学校!
张新民真不怕苦!起初杨老师还担心她吃不惯学校大灶上的饭,毕竟城市里来的孩子,娇气;况且又是女孩子,娇嫩。谁知她一点都不“娇”,不挑食,灶上的花卷、馒头、包子、稀饭自不必说,就连豆面、莜面、糕面也吃得津津有味,更不用说五寨的铁锅大烩菜了。这就更让老教师对她交口称赞了,都开始亲切地喊她“新民”。老教师们都是从七八十年代滚爬过来的民办教师,忍过饥,挨过饿,上山下乡种过地,洗锅涮灶做过饭,最看不惯年轻人吃饭挑肥拣瘦,铺排浪费,能入老教师法眼者不多,张新民成了例外。有时她迟一会儿到餐厅,老教师们看看周围问:“新民哪去了?”这样,“新民”成了全体老师对她的共同称呼,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有些老师请假需调一节课,高喊:“新民,替我上节课!”有些老师有急事离开一会儿,叫:“新民,帮我看一下学生!”教导处赵全刚临时安排监考,见她走过来说:“新民,下一节七年级语文,你监一下!”……所有这些她都满承满应,一一照办。
我也一样,只要有需要帮忙的,首先想到她,只是我用全称:张新民!
“张新民,来我办公室!”不一会儿,便响起噔噔噔的敲门声,我说:“请进!”她便大大方方地走进来站到办公桌前,瞪着两只大眼睛像在问:什么事?我说:“你是计算机老师,对信息工作熟悉,又专业,以后将学校信息工作给总体抓起来!”她平静的脸上露出微微笑意,点点头,同意了。在自己的本职内为学校多做点儿事,对于她,是种快乐,哪里感觉到累?年9月1日对于五寨的乡镇联校来说,是个转折点,这之前各联校都执行上十天休息四天的工作制,之后开始执行国家法定的上五天休息两天工作制。刚改过,我还很不适应,长时间处于“大礼拜”的工作惯性中,往往周五下午要礼拜了才发觉有许多要报送上级的材料还没完成,于是急匆匆地写在稿纸上,为了输入快而准确,就会喊:“张新民,来打份材料!”因为她礼拜天很少回家,跟其他几位远路的教师都住在学校。说起这一点,她更让人佩服,其他几位老师总要隔一周回一次,她仅在中秋、“国庆”、清明、“五一”假回去。初参加工作,来到人生地不熟的五寨,她是如何克服思乡念亲之情的?我们不得而知,只见她啥时都灿烂着一张笑脸,轻柔的普通话未流露一丝乡愁。
我有时是个工作狂,对工作甚至有点儿强迫症,今天的工作一定要今天完成,所以周六、周日忽然有新任务,或者忽然想起某件事需在下周前做完,便会一大早来学校。一用电脑,总想请她帮忙,虽是休息日,叫她,她都从不推脱。尤其在年均衡发展工作临近验收的那段时间,她负责八个A级指标中的一个“信息技术”,这项指标下有两项B级指标“计算机网络教室”与“校校通班班通”,每项指标的要求又很细。为了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她几乎周周主动加班,根本不需要我强调、要求。
工作繁而又忙,往往会顾此失彼,甚至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她再忙也清楚教书是她最本质的工作,决不因任何事而迟误上课,一上课就认认真真地教学生练习。她很少在教室里利用黑板或电子白板“空讲”计算机理论知识,总是进机房手把手教孩子们,她知道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空讲不如实战。尤其对初三学生,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模拟训练,午饭后距午休有40分钟的空闲时间,她便见缝插针要求学生上机,自己也一吃饭就跌跌撞撞来到机房,争取抢在学生前头。而且要求也严格,若第四节课是计算机,学生没有按她的指令完成练习,是不能按时吃饭的。严师出高徒,年中考计算机预测时24名考生12名满分;年计算机正式列入中考测试,成绩记入总分,满分为10分,东秀庄学校九年级21名毕业生满分者10名;年计算机测试已非常专业正规,考场上全程监控,视频资料要被忻州市测试中心保存一年以备查调,我校13名毕业生8名满分。
张新民工作尽责,为人真诚,博得全体老师的信任,校委会成员一致同意吸收她进入校委会。对于她,入与不入其实一样,入前入后同样尽职;对于学校可大不一样,她的表率与示领慢慢促成了守职尽责之教风!
年9月,张新民三年“特岗”服务期满,调回了古交市第四小学。她说她将永远记着东秀庄学校,这是她工作的第一站,她还将学校亲切地昵称为“秀秀”!
作
者
简
介
李晋成,男,教师,网名松竹,山西省五寨县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忻州市作协会员,山东《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年开始陆续发表文章,中篇小说《心尘》荣获忻州市年“重点文艺创作奖”,小说、散文多发表于《交流》《神州》《教育周刊》《辽宁青年》《清涟》《五台山》《家乡》《星河》《法艺》《文学纵横》《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