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的黄土高原历来缺水,于是就建有许多的庙宇,多是祈雨。古交市阁上乡洞沟村的西仙洞七郞庙也是一处祈雨的场所。清康熙二十三年(年)《重修西仙洞碑记》:“自古建佛殿一院,洞楼一座,以镇洞口,上塑七郞神圣像,访其姓张姓也,粤其时唐人也。”“末世旱魃为灾,凡都民县郡取水貂懇祈,霖雨即降。”可知其为祈雨而设。祭祀七郞爷的时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二,庄稼刚刚露头的时候,正需要雨露滋润。阁上乡自古缺水,与其地理位置有关。阁上乡位于古交狮子河上游,东与阳曲县交界,东南与曹坪乡为邻,南与嘉乐泉乡接壤,西与娄烦县衔境,北与静乐县相依。阁上乡境内的山岭大都由奥陶系灰岩构成,地下溶岩发育,渗水,经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了有名的西仙洞和东仙洞。洞沟村的村名也缘于村子在西仙洞的洞口处。洞沟村属狮子村委会,东靠阁上村,西邻西条沟村,南至申树里村,北接前狮子村,面积0.18平方千米。应朋友之邀,今年五月初二这一天上得西仙洞,祈求天降甘露。大地真是旱得要命,路边草棵子蔫蔫的,没有一点生气,就连参天大树也耷拉着头。去往西仙洞的公路上车水马龙,有来的,也有往的,皆是去西仙洞七郞庙的。我们乘坐的车子穿过阁上乡政府还没有到洞沟村就遇到了一处过古节的村庄,这是狮子村在过古节,也是五月初二。从狮子村往洞沟村去则没有了村村通公路,甚至就没有路。车子都行驶在河滩地里,大大小小的沙石、鹅卵石滚满了河道。在这样的路上行车,无论是怎样的车子都是上下颠簸,都会掀起巨大的尘埃。还没有到达西仙洞即看到尘埃中成片的车子停在洞前空场上,不时还能见着爆竹的烟气直冲云霄。好不容易找个位置停下车子,下得车来即闻见一股浓浓的香气,问寻同行的张巨昌先生才知道是一种叫百里香的植物散发出的气味。百里香也叫土椒,是北方山区生长的一种可做药用和香料的植物。低矮的百里香紧贴地面生长,虽说低矮,但花开艳丽,粉红色的花朵中夹杂着蓝色的蕊。从杂乱的人群中穿行而过,被他们每个人脖子上的红绳绳吸引,问后方知是才从庙上下来,上了布施就领了红布条条系脖子上,表示吉祥也表示给七郞爷磕过了头。此时是上午十一点钟,除去脖子上戴了红布条条的人们,多是拿着份饭的人,一手拿着盛菜的盒子,一手举了用筷子串一起的馒头,脸上溢满笑容。看起来开饭的时间到了。西仙洞七郞爷的庙前有两个戏班子唱戏,一处是庙宇对面的晋中市剧团,一处是庙宇东面的古交本地剧团。尽管看戏的没有几个人,但台上的演员声情并茂唱的异常起劲,高音喇叭将那戏声传得很远很远。七郞爷的庙宇显然是新建的,但庙宇前的几通石碑则是历史悠久。西仙洞石碑:清康熙二十三年(年)《重修西仙洞碑记》。清雍正四年()勒石《重修西仙洞三教寺碑记》。清乾隆三十六年()勒石《西仙洞重修碑记》。清乾隆四十二年()勒石《重修西仙洞七郞庙歇马殿碑记》。清嘉庆十年()勒石,《西仙洞碑记》:“庐川西北皆山也,羊肠、马鞍、吕梁而外,卦山、西仙洞林峦最美。”清道光七年()勒石,《西仙洞重修至圣真君庙碑记》。西仙洞所在的洞沟村现如今只有四户人家。据同行的曾是本村人的房全成先生说最兴旺时也有二十来户近百个村民。洞沟村虽小,但在抗战时期,这里曾设有晋绥八分区的贸易局,保管着周边部队的粮食弹药,是一处重要的物资基地。古交是革命老区,洞沟村也不例外,年在太原战斗中牺牲的武谷叫就是洞沟村人,他年入伍,华北独五旅十三团一营机枪连副班长。采访完房全成先生已经是午后两点钟了,出得门来,看那七郞爷庙前还是人山人海,前来领饭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也真是巧了,车子从七郞庙出来还没有半个小时,刚行驶到一个叫安庄的村子,雨下来了,不仅柏油路上有了积水,而且农民的房屋檐子也躺下了雨水。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初三日,古交地区普降喜雨,阁上乡平均降雨量为十四毫米。(作者郭子林)
推荐阅读
中宣部公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
抚今追昔煤城巨变——“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一)
魅力古交风光无限——“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二)
人文荟萃钟灵毓秀——“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三)
转型升级步履铿锵——“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四)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大美古交”摄影作品展(五)
监制:张晓芳责编:弓忠义
编辑:邢玲爱制作:闫慧珍
好看的人都点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