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到古交市岔口乡新房村“打卡”的人都会感慨,在群山之中,竟然藏着一个如此漂亮、时尚、整洁的小山村。
8月初,从古交市内驱车1个来小时,穿过一座仿古木牌楼门,就来到了盛夏里被青山绿树围绕着的新房村。一走进村子,一面极具年代感的文化墙映入眼帘,令人耳目一新,老式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等富含历史印记的老物件创新性地嵌入墙壁,诉说着时代变迁;路的另一旁,是条精心设计充满乡村气息的石子路,路旁的金针花开得正艳;再往前走,有一个木质结构的六角凉亭,亭子周边的围墙设计各显精巧心思;路边每个农户家的菜园子都用清新的竹篱笆做了围挡,围墙、花栏墙、篱笆墙、挡墙等风格一致、色彩统一、层次分明,简洁、整齐、美观,原生态气息令人赏心悦目。清扫干净的村子里,几乎每走几步就有村头小景、街头游园让人驻足。
村委会主任王鹏是个年轻的“85”后,他介绍说,这些都是新房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部分,今年疫情平稳之后就及早动手,整修进村道路及绿化美化、建设篱笆围挡和文化墙、修建河道护坡等,全部工程预计投资多万元,现已基本完工。目前已作为古交市三个村之一申报全省第三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一抬头,一座外墙涂成红黄颜色的二层小楼醒目入眼,这是去年底在市组织部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总面积平方米,在全乡是最好的村级办公场所,在全市也算数一数二。办公环境的改善更加方便群众办事,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村委会一楼是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村里近20位70岁以上老人一日三餐,每天收取1元费用,并建有澡堂定期开放。村委还配备了道情活动室、图书室,成立红白理事会可以方便村民办理红白事宜,杜绝大操大办,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
“这是在市帮扶单位,西山华通水泥厂、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为我们一家盖好的新房子,比以前坚固明亮多了……”村民王开忠对众人为他家盖起的新房欣喜感念着。自去年古交市开展“大帮扶、大走访、大服务”活动以来,岔口乡党政机关干部下沉到户,精心摸排,确定了25户困难户为帮扶对象,新房村王开忠一家就是其中一户。王开忠家妻子和儿子都是智残,而且儿子先天性瘫痪,长期卧床,一家人仅靠低保维持生活,生活十分困难。年,帮扶单位市工信局和西山华通水泥厂给王开忠一家资助了“煤改电”设备元,捐献了一台轮椅,捐赠米、面、油、床单、棉被等物资以及慰问金元,初步解决了他们一家生活中的难题。今年以来,岔口乡与各帮扶单位因人施策,针对王开忠一家的情况,着力解决其在住房上的突出问题。6月份,市工信局、环保局、西山华通水泥厂的帮扶工作组为王开忠送来10吨水泥,岔口乡政府积极协调市住建局申请了1.8万元的危房资金补助,新房村委会提供了砂、砖、铲车,并协调工队帮助王开忠开建新房,一个月后,一座坚固明亮的新房子建成了。如今,王开忠一家住上了新房子,他本人有作为村保洁员的经济收入,还有低保兜底,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王开忠精神面貌好多了,“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这日子也有奔头了。”
穿过古藤和绿植编造的走廊,来到一所有着浓郁田园风情的房子,院里摆放的欧式坐椅和花朵盛放的花房颇吸人眼球,屋内设施一应俱全现代便利。“自从煤改电、厕所改造以后,现在洗澡、上厕所都非常方便。”房子的主人焦大姐60多岁,是村里创建民宿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岔口乡依托生态优势、红色文化资源等,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民宿产业也驶入了发展快车道,逐渐成为一大新型富民产业。焦大姐就是奔着新房村的好空气,卖了在北京的房子和丈夫带着婆婆回到家乡,用一辈子的积蓄投资养殖业,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房子改造成理想的模样,准备安度晚年。“现在这房子的风格是我们老两口自己就地取材,栽花栽树,用心装扮成的,是在原来的旧房子的基础上改造成的,我们自己住,也接待过来的朋友们。希望村里在美丽村庄建设中能带领村民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打造类似的民宿。”焦大姐快人快语。
一路走来,村里还有不少亮眼的新房子,这家刚刚改造成欧式风格,那家院里院外都新刷成了粉色,这一切都显示着村民们对美好小康生活的向往和信心。
对于未来,王鹏有着更多期待,他拿出了新房村三年规划:“今年重点建设冷库1座,用于村民储藏马铃薯、沙棘、玉米等农作物。将撂荒地利用起来,继续流转土地亩支持种植大户吉聚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马铃薯有机旱作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业集体化、集约化程度,与养殖大户合作肉牛养殖,提高村民的创业积极性,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下一步,我们计划保护性开发新房村保存完整的旧村,打造成特色“古村落”名村,建成大学生写生基地,充分利用自然村老鸦沟拥有2.9平方公里天然林和草地的森林氧吧优势,修路建桥打造“旅游康养”特色村……”一幅宜居宜游宜业的小康生活画卷正在新房村徐徐展开。(晓心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