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5月——年10月,我参加山西铁路建设兵团修建京原铁路、古钢专用线,历时两年半。呆过一师一团十二连,二连、十连,驻过繁峙县南河交会村,太原市古交工矿区河口村、高陞村山沟、屯村、古交镇。我用相机留下了我们生活和劳动的身影,并写了十二篇、一万余字的摄影笔记,现特晒出以作纪念。
目录
摄影小结-07-13
记前天冲胶卷的体会-07-16
对此卷试验卷的分析-07-17
关于冲洗第二、三卷的小结-07-25
对于第二、三卷的分析-07-25
对冲洗第四卷的简析-08-11
对第四卷的简析-08-11
对冲洗第五卷的简析-08-17
对冲洗第六卷要点摘记-09-02
对此卷简析-09-02
对冲洗第七卷的经验纪要-09-02
对此卷简析-09-02
摄影小结-07-13
10号回来,走之前,照了三四卷,这是在高陞。这以前,在古交装沙子时又在河边照了两三卷。这就是在古交——转场以来所照的全部照片。
通观现有全部铁建照片,颇有亲切之感。印象很深,原因有二:其一,这些照片均为参加工作之照,较之原先那些照片,意义极深。其二,如北线,战斗岁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又很快离去,所以更加亲切。我们的工作就是如此,流动很大,又是走上社会、走上工作第一步。主要原因在于一。虽则在北线没有施工等其他方面之照,但由于都是铁建之环境、服装,因此也很有意义。
在古交这一段,拍了一些施工等其他方面照片,这就更有意义了,方向就应该如此。要强调学习、施工的摄影,在今后应注意这一点。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艺术上的高要求。不论是施工、学习也罢,还是驻地风光也罢,不要求数量,迫切要求质量。比如讲学习和施工,既要注意有纪念意义的新闻镜头,又要求艺术上的特写镜头。在风景上也是如此,既要有能全面反映驻地风貌的镜头,又要有特写镜头。总而言之,少而精,克服过去那种不注意效果的乱照,从数量、质量的少慢差费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认真观察,积累材料,细心拍摄,认真总结经验。
我们不是新闻记者,所以不需要大批照片,只需要“少而精”,有那么几张真实地、极好地反映了我们战斗生活的照片就可以了。我们不是职业性的摄影工作者,所以在许多方面没有条件去大批的、经常的搞这些东西。这在今后也应引起注意,从这个基础上进行我们的工作。
野外摄影,特别是高地摄影,经验不足。在北线就感觉到,曝光时间很不好掌握。比如在平型关,几乎全照黑了,没有想到那么亮。后在南河交会照的还可以。在龙山那儿,下午四五点,光看起来挺强,结果又淡了,也可能进入秋季。但在古交河边,也是四五点,照相馆的用f11,1/,结果效果正好,大约是夏季。后来参考他这个时间,基本上都正好。可见这些很不好掌握。
野外摄影要再经过多次实践摸索才行,要及时分析所摄照片的曝光系数。
不善于在各种不同时间、光线、角度上掌握正确系数。如在水中,一样有情有阴,有顺有逆,水有亮有暗,这些都未能仔细注意掌握。又如阴天,有远有近,有亮有暗,不能掌握。阴晴交替中不能随机应变。另外,对焦距不认真,原以为有景深范围,有清晰范围,问题不大,结果认真与不认真对焦距所照出来的照片就是不一样。在古交摄后,与照相馆所照比较,前者人的眼与轮廓就模
糊,而后者则极为清楚。这回高陞所摄就大有好转。劳动场面要注意两点:①角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考虑从较高的位置可以照的场面大些、全些。②要注意画面的安排,防止劳动常有的杂乱
画面。至于特写,就可以考虑各种角度了,这靠平时多观察了。
总结上述经验有个体会:摄影必须勤和快。多跑几个地方,即便选中一处,也要多换几个角度反复推敲,特别是同一景,由于气候、时间不同而又有很大差异。若能抓住时机,则可拍出很理想的照片。
最主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要恢复记录每张曝光时间的办法,进行认真分析。否则,尽管有了好的构图,结果却因曝光技术而毁。
(注:此文也据前本所誊写)
记前天冲胶卷的体会-07-16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冲的第一卷胶卷。但是在繁峙时,就已经冲大量胶卷了。在当时冲胶卷,是由于在那里没有地方冲胶卷,又不宜长期保管,只有由自己来处理。由于自己没有跟别人学习过正规冲洗方法,在繁峙条件又不好,所以遇到许多问题。现将这些问题写在下面:
1.在繁峙冲时,对水温并没有十分注意,以至于有些胶卷冲出后,对于有的底片较黑、较薄,弄不清是由于冲洗过度还是由于拍摄过度。当时的情况是,有的黑了,有的薄了,还有不少是正好的。
2.冲洗不净。对于胶卷在显影中到定影中要洗干净,这一点不太严格注意,在定影后要洗干净,这点也不注意。中间洗时时间太短。尤其后面洗时,往往由于第二天还要出工,时间不宜太晚,又是用的一盆水,结果只将胶卷在盆中一泡,第二天早上再晾干,这样并未洗净,有的底片到现在已经变色。这样还坏底片,浸泡时间过长对药膜坚性有损。由于中间洗坏的情况还并未发现,但应注意。
3.要控制定影时间。有时过于着急,往往定影一段,就开灯观察效果,甚至不足时间就清洗了。
以上是对以前冲胶卷的回顾了。
这一次冲胶卷,是相隔不短的一段时间了。虽然有以前冲胶卷的实践经验,但这一次顾虑很多,①胶卷过期一年。②由于许多古交摄影的失败,担心拍摄曝光不正确。③机子未曾用过。等等。因此,怕自己冲不好,到时候弄不清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本计划由照相馆冲,但据说师傅不在;又打算在文化馆冲,顺便可以学习一下,但没有说成。最后,还只有自己来冲。
看了一下D—76显影粉(适用于软片显影)说明,上讲罐中显影:水温18C°时,要20分钟,盘中显影:水温18C°时,要16分钟。但在胶卷说明中说:水温在20C°时,要8~12分钟。由此看出,水温究竟多少度是主要关键,相差两度时间就要差8~4分钟。虽然在冲洗中时间相当缓慢,但这些时间已足以使底片发生大变化了。借了一下午温度计都没有,最后只有采取不断观察的方法。
问了一些人,都估计目前在室内存放过一段时间的水,一般是20C°或更多,刚由井里打出来的水,估计是18C°,于是在冲洗时就以20C°为准,时间为8~12分钟。在冲洗开始时,按照他们的说法,先将胶卷在清水中洗净,再开始显影。用吃饭用碗冲洗是还要见空气的,所以估计是按盘中显影,冲洗到8分钟,由一个人将手电(电池还较亮)包上4层浅蓝塑料布(代替绿灯),开亮后,观察底片,发现底片黑框均已显示,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有的还可看到里面黑白的不同。(在灯光强度上再说一下,文化馆的人说,用手电包上2层红布也可以,但试了一下比较亮,再说又有蓝塑料布,实际上也是浅绿的,就没有用上述方法,记在此处,以供参考。)因为记得在繁峙看时,根本看不见黑框框中的黑白不同,所以担心浅了,仔细看黑白时,发现不是他人所指教的那样黑白分明、层次清楚,而是比较模糊,所以又显影了大约1分钟,到了11分钟开始清洗。这回洗的比较干净,定影10分钟后亮灯观察,发现很清楚,但当时以为薄了,因为在灯光下看以为较弱,白天就浅了。又放在药中定了约半个多小时,先头开了一会儿灯,就放到水中泡了大约1个小时就凉起来了。
以上是冲洗的整个过程。
通过白天观察底片,感到这次冲洗是比较成功的。首先感到胶卷只要保存的好,过期一年问题是不大的。此胶卷又是保定处理的电影胶卷,0.51元一卷的。机子也没有问题。
但考虑水温这个问题,温度计还是十分必要的。不然,水温只差两度,光凭手去感觉不是个办法,要搞一个温度计。
还有中途观察问题,再了解一下是否可再使灯光亮一些,比如设备齐全时,绿灯泡是多少度的?若用手电,绿东西用什么去包?包几层?红布是否可以?包几层(根据厚薄、粗细的不同)?多大度数?多少层可供仔细观察而不跑光?因为文化馆的人说,用手电包2层红布只能晃一晃,长了就跑光。
另外,如果水温测得后,并符合标准,是否可不用观测?只到时就定影即可?假使曝光无问题,同时将手接触水中的温度算上。当然如果担心曝光不准,或规定时间是有伸缩性的,如8~12分钟,就要中途观察。
再则,有一个体会:这次借了一个毫升的量杯。用量杯量出的水配好的药(尤其是显药),就是清楚,犹如清水,毫不浑浊,而且十分方便,以后可考虑搞一个大量杯。
还有,这次药用一次就倒掉了,十分可惜,以后可考虑将几卷一块洗。但也要搞一个棕色紧封口的大瓶子,这个好闹,以保存药水,也方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办到。
还有,由于时间开始太晚,第二天又要早出工,所以在配药和冲卷时还很着急,因此不仅手脚忙乱,而且有些必要的时间和手续就打了折扣了,这在这种客观环境中要引起注意。否则,一张底片不易长期保存。长此以往,养成这种习惯,更是不好。
最后,冲的胶卷好与坏,与一卷胶卷的曝光正确与否关系极大。曝光正确了,时间就好掌握,也好观察,曝光错了,冲洗时即便不断观察,也不易于掌握。因此,首先要从曝光着手。
再补记一点:以后冲卷,除了用温度计等外,在观察时可采用上述观察工具和方法,因为通过这次可看出,这种工具和方法还是简易可行的。
对此卷试验卷的分析-07-17
本月1号回来。借了一个机子,苏联卓尔基,机子还可以。胶卷是去年9月底过期卷,保定处理电影胶卷,价钱0.51元,21°。
由于对胶卷能否使用?机子有否毛病?曝光的正确选择?所以此卷只是一卷试验卷,基本上从各种情况下拍了。下面就对此卷的效果进行分析:
此卷一共照了33张,本来可以照36张,因此种照相机无法节约胶卷,但只要弄好了,还可照两张。
拍摄内容:1~10张,全是游泳的;11~16张,是在康家梁摄古交全景的;17~21张,也是游泳的;22~24张,也是游泳的;25同22~24一样,是他们拍的;25是在室内乱拍的;26~31张,是在劳动时拍的劳动场面;32~33张,是拍的人像。
1~10张,前3张是与施工组的几人在西曲防水坝那儿照的,从曝光上看是比较正确。前2张是采取开大光圈,着重近景清晰的办法,人物太多,此种方法不知适用,并且光圈看来还不够大,用f8差不多,这里用的是f11,1/,光圈只变了一档。上种方法恐怕只适用于个人特写镜头。其前2张还是逆光照,从底片看,效果还比较理想。第2张是背逆光,人脸部也许暗了一些,洗出来再分析一下,可能这样子背逆光,要使脸部清晰的话,光圈要变两档,但从底片上看景色已经比较深了,若应找其中适度的话,那此片曝光还是正确的。f11,1/,这一点可再试验一下。我想这样子背逆光,由于人的脸部完全暗,不适于采用突出人物、不要景深的方法,就采用f16,1/或f11,1/。第1张逆光由于是侧逆光,问题不大。
估计一般在河边摄影,目前f16,1/即可为准。
后4张,在吊桥附近照的,一般。曝光是f11,1/,正确。前2张可采用突出人物,模糊背景的方法,因为人物很近。但也是光圈还小,应该再开一档甚至两档,要大胆。这一点还可试验,但此类照片要尤其注意人的脸部光线要好。
8~10张,是在云遮日时照的。不很阴,无光。光圈定为f8,速度分为1/、1/50,1/25,1/25是后来还担心不足又补照的。但从胶卷看来,似乎都有些过度,大约那时天虽有些暗,但光强度还可以,光圈应定为f11,速度可为1/或1/50。但也可能当时天阴,不可能照的像晴天那样层次分明,这一点以后也可试验。
11~16张,这6张是拍的古交全景,也是为了练习接片。当时是云遮日,时晴时阴,用的f16,1/50,大概是由于天阴的缘故,整个片子发灰,层次没有,并且感光可能有些不足,速度再改为1/25可能好些,也就是正常应定为f8或f5.6。
这和前者气候几乎相同,不知底片为何不一样?只有两种不同,前者时间为中午2点,后者为上午10点,前者是景物不阔,后者是大景。
以上为以后拍全景为参考。
后2片由于地方小了,天有些暗,故用f11,1/50,结果黑了,也许连前面都是曝光过度。
阴天摄影的确不易掌握。
17~21张,前2张是逆流而上的,由于水特别浑,反光性能不太强,水纹似乎没有1~10张中的水纹清晰,用的f16,1/,与1~10张的基本一样。
后3张在岸上照的也可以。
22~24张,也是游泳的,不过是施工组的照的。他们试验了1张,用的f11,1/,看深浅也可以。一个深些,一个浅些,都还顺眼,看来似乎问题不算大,当然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可绝对来讲。可在不同情况下再试试这两种光圈。
26~31张,这是试验工地劳动摄影。从曝光上讲,基本上都是成功的。当时天气十分好,阳光充足,有顺光、逆光、侧光,用的是f16,1/、f11~16,1/,没用f11,1/。这些一般都是近景,没有大景、全景,所以可考虑用较大光圈,如f11~16,看来还很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考虑用f11,1/,像第1张高逆光推平车,就可用f11~16甚至f11。
在工地上,如目前运石渣,景物中常有不少绿色的庄稼。在无庄稼中,人的身体等,也足可用大光圈。还有阴暗反差大时,如在阴凉地、正逆光,更应大胆开大光圈,当然要适度。
32~33张,这是2张人物近景像,其中1张是f11~16效果很好,背景是一片庄稼,可见f11~16是可行的,甚至f11。
以上是主要分析曝光时间。总的来讲,这次曝光掌握还是可以的。从曝光上讲,成功率占百分之七八十。主要失败就在于天阴。曝光问题还应分析总结好,还应继续练习。
对河边的水的顺、逆光要研究,什么情况下拍好要研究。
对此卷构图问题要分析一下:
游泳中的构图。此卷游泳的构图基本上是成功的。分几种:在岸边的、水中、游水时三种,这些都说得过去,但略嫌单调,还应使人们动作生动些、丰富些,在水中也是这样。另外,水中游水时的照片,应多照一些,使人多一些。并且要逆流而上,拍出“要走出游泳池,在江河中游泳,有逆流,可以锻炼意志和勇敢。”的意境。要有全景,要有特写。从一些不太好的构图中可以说明,人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远近、大小、位置的样式,左、中、右等都要十分注意。另外,游泳的照片要适当注意水平线。
劳动的构图。这卷构图基本可以,景物都比较小。可以照些特写镜头,要在平时多观察一下。另外,要拍些大景。这次试拍,感到有时时机抓得太慢,这与经验少有关。好的大景就要平时多观察一些,根据不同活,抓住天气、动作照,有些景动作倒不快,主要是防止杂乱。
劳动的一定要照多一些,好一些,这是此地主要摄影目的。游泳和风景像也是如此。
风景的构图。这次古交风景倒没有照,只拍了几张古交全景。这是大景,构图一般。当时的目的主要在于拍接片。以后对于大景的拍摄,要注意画面紧凑一些,这就需要多跑跑腿儿,找找地方,既不要拍的太多余,也不要拍的小了。
拍摄风景一是可以与劳动相结合,二是与外连的人在一起拍。
此卷构图问题就是上述三种。还有一些,如学习、连队活动等应考虑进去。
距离问题。此卷焦距比以前考虑认真了一些,所以据底片看,人是眉目清楚的。但还有不太认真的地方,对于1米、2米等到底有多长缺乏了解,应了解一下,以后要认真。另外,对于动景焦距,也不认真,以后要认真。认真了,一切就好办了。
另外,此机子有一缺点,就是取景框中可以看到镜头,这就造成取景时的位置偏移,这以后要注意。
行了,此卷分析就到此。
总之,以后再拍后对每卷以至每张都要认真分析。补充一点,以后对摄后的胶卷要注意保护,此卷已划了不少道道了。
关于冲洗第二、三卷的小结-07-25
前几天拍完第二卷后,正赶上24号星期日,约了几个人到西曲找着建群、郭潞,玩了一天,又照了一卷。这两卷也是简易处理电影胶卷(保定),也是过期一年。
这次冲洗从文化馆借了一个温度计。配好药后,一量水温22C°,冲完一卷后再量24C°,也就是冲第二卷是在24C°水温中进行的,于是时间掌握仍按20C°时处理(8~12分钟)。
第一卷到8分钟时,打开手电(手电比较亮,包了6层塑料布),看到除了整个黑框呈现出来,每个画面中的黑白也是较分明的。此时还怕有些淡,就又放到药中显影到9分20秒(一共),开始清洗定影,清洗是十分干净、认真的。定影一刻钟后,打开白灯观察效果,发现冲洗效果良好:第一,片子干净;第二,因冲洗划片处很少(但还有);第三,效果好(除属曝光不正确外)。
第二卷也是到8分钟后开始观察,情况与上卷差不多。有些却很黑,后面片与片之间无界限,于是后面似乎有些淡的,又显了50秒左右,到了9分多,开始清洗定影,观察效果良好。
这两卷的冲洗,较上卷略好,上卷冲了11分钟,有些厚,这一次基本可以。按文化馆的人讲,将底片放在白纸上,基本上可以分出黑白。但片子一般冲的容易厚(按文化馆老王的说法),曝光也是如此。
这次配药仍用量杯,但配出来的药比较深,在灯下仔细看了看,大概是水不干净,和盛水用的茶缸不干净。特别是冲完第一卷后,显影药水已发黄了,这与上回不同,估计是水与盛水家具不净的缘故,以后要注意。
冲洗那天(23日)月亮很亮,尽管门窗已有所遮盖,但仍露有一些月光,但从胶卷上看没有跑光。这一点倒值得参考。在繁峙也常有此况,问题都不大。应该注意,尽量全黑。
这两卷由于吸取了上回经验,因冲洗划破片子药膜的情况不多。以后仍要注意。
还有一个经验:由于对水温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因此冲洗途中采用观察是必要的。以后在水温稳定和合乎标准时用否观察,这个经验还需积累。观察时灯的强弱要稳定,否则不同强弱的灯观察效果就大不相同。这两回用手电强弱稍有差别,基本一样,一个包了4层,一个6层。观察效果还差不多。此点经验仍靠以后不断积累。
还有一点,对于主动控制底片的黑白程度要有所实践,要积累一些经验。比如,一卷底片曝光有薄有厚,若遇到此类胶卷,应将薄一些的剪下来,加长显影时间,厚一些的可以定影。这以后要试一试,实践一下。
还有一个关于观察灯强弱的问题,在第一卷的冲洗总结中已提到这个问题。冲了这两卷后,认为还有必要再提出。观察灯在现在情况下能否再强些?究竟强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个问题比较重要,最大限度的强度最好,估计目前手电包4层、6层都太多了,这是最小的限度。
对于第二、三卷的分析-07-25
这两卷也是保定处理电影胶卷,21°。
上一卷胶卷试验了机子的好坏,胶卷可使用否,曝光的正确选择。这两卷就是正式照了。但从曝光角度来讲,仍需不断总结经验。
这两卷的分析,按如下几个情况分析:施工、风景(包括远、近景、阴晴天等不同情况)、其他(主要指别人拍的)。这样分析便于以后拍摄时做参考。
施工:施工的照片只在第二卷中拍了5张。
第1、2张是给张纯正拍的。都是近景,一个是顺光,上午9点半左右,f11,1/,曝光正确。构图中人的位置有些偏左,应从左边照。第2张,是逆光,按照f5.6,1/曝的,用的是f3.5,1/,背景和人都太黑了,应用f8,1/,等于f5.6,1/,这是指通光量。不过特写镜头中人物的面部应该光线丰富,有阴有暗,才好采用大光圈,快速度的特写方法。此张构图上讲还可以。
后3张是拉平车拍的。第1张是别人给我拍的,用的f8,1/,上午8点左右。曝光还可以,有些黑,用f11或f11~8差不多。构图不好,人只照了上半身,位置还偏右。对于不会拍照的人,应让他们拍不动片。后2张是拉平车的,也是f8,1/。这两张构图可以,就是别人照的那张取景坏了。
关于施工的这次只照了这5张。在上一次分析劳动摄影时,曾说曝光可以大胆曝,这是指有的在同样情况下,用f11也可以洗说的。这次听文化馆的讲了后,感到在可用f16、可用f11的情况下,不如用f16好一些,f11看来要厚。总的来讲,关于施工的曝光基本都可以。
关于构图。连同上一卷的这些施工劳动的照片,基本上还可以,但还不丰富,还有许多的好镜头没有拍上。这些大都是近景,在近景还有许多好镜头,目前设想了一些拉、推平车的镜头。其他方面还要靠平时多注意,收集了。还有远景和大场面的景在目前还没有拍,这也要进行。施工劳动时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只要平时多留心,就可以拍到许多好的照片。至于施工中的逆光和大场面的曝光,还没有经验,除了目前其他方面的积累外,在拍摄时还可以试验。
现将目前关于施工劳动的曝光经验小结如下。
在天气好,阳光充足的情况下:
1.早晨,顺光,近景,f11或f11~8,都是1/,f8的光圈有些黑。
2.上午,顺光,近景,f16,1/。
逆光,近景,f5.6,1/那张太黑,可考虑用f8,1/,这可试验一下。
逆光,远景,f16,1/,f11,1/也许都可以,也许f11,1/好一些。可以试验一下。
关于阴天拍摄,还无经验。阴天施工目前还不易遇到,一般说来也不需要,但可试验一下,以供以后需要。
风景:这两卷以拍摄风景为主,并且拍摄情况比较复杂,光线不同、地方不同、远近不同,为了便于以后参考,这里按如下几个地方进行分析。
驻地康家梁、古交方向庙、云景、新建营房、吊桥。在康家梁和古交方向庙中又包括古交全景,这一点分别再写到河边、山庙建筑、野外草地、山沟石景。
驻地康家梁:这次在康家梁一共拍了12张,其中有拍古交全景3张,泉洞2张,山路上2张,树下2张。拍古交全景,天气很好,下午14点左右,顺光f16,1/,我的1张可能是f16,1/,估计用此较好,可再试验。再说这是远景,不过f16,1/也可以。构图还可再选。
泉洞处拍了5张,2张挑水的。是上午10点左右。第1张逆光用的f11,1/,看来可以。构图上看,人有些小,位置偏了右,人再大一点和偏左一点就正好。第2张担水上坡,顺光,用的f16,1/也可以。这是个中景,景物有些模糊,可能机子动了,或曝光不准,洗出来再看。构图基本可以,人物有些小,人头太仰,主要人高,此点以后注意。关于担水,还可再选拍几种镜头。还有1张是正对泉洞的山坡上,侧光,用的f16,1/,可以,构图也好,但机子动了,此景可再重照1张。还可以到跟前去照泉洞。另外2张是在泉洞的树下照的,用的f11,1/,曝光正确,构图也好,当时是側光。树下还有2张,一是吹笛子,二是学习,顺光,但景物是树(上午10点左右),用的1/,1/,曝光正确,构图也好。以后可考虑树下的拍摄用此系数。我的那张又动了,以后对于不会拍照的人要告诉其两点,一是构图,二是不动机子。对于学习的拍照还得再照。山路上的2张,比较黑,忘了用的多少光圈、速度。这个景是很漂亮的,当时是下午14点左右,可能f11,1/比较好,当时也许用多了,这可再拍。
这是第一次在康家梁拍照,成绩基本还可以。在康家梁主要是要拍学习、担水(泉洞)、古交全景、其他风景。要多多选样。
古交方向庙:在这儿一共拍了10张,因片子未保存好,跑光,只照好了5张。这是星期日下午去的,当时阳光不错,刚刚下过雨,下午6点半左右。太阳即将下山,但地面上的建筑、田里的庄稼层次异常清楚。第1张以背后庄稼为景,顺光,用f8,1/50,有些过度,用11,1/50正好,而且景深也好。第2张,侧逆光,同样f8,1/50,曝光正确,取景深应用f11,1/25。第3张侧光,也是f8,1/50,曝光最标准,取景深应用f11,1/25。这3张照片很有代表性,同样的光线下同样的曝光时间,由于是顺、侧、逆,结果就不同,看来这个时候(下午6点多)侧光用f8,1/50最好。从景深角度看f11,1/25。逆光也只有这样,应为逆光,不及侧光好,但曝光只有这样正确了。第2张逆光用了f8,1/25就黑了,后面又是机子动了。再就是跑了光,如果不跑光的话,估计曝光稍有些淡,用f8,1/25差不多,f8,1/50是否可以,可再试验。
在古交方向庙这里拍摄古交全景是十分理想的,由其是下午6点左右。估计此側光为f11,1/25最好,逆光也是这样,顺光应为f11,1/50。从此处拍新建营地也是十分好的,但这次未成功,可下回试验。
新建营地:在新建营地拍的2张,是公路上拍的。当时是下午6点左右,刚下过雨,初晴,阳光很好。测光用f8,1/,曝光正确,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此曝光系数很好。
新建营地很值得拍照,因为它不仅是铁建的驻地,也有我们的汗水。拍摄这里主要从公路上、高处这两点拍摄。如何拍好,要积累经验。这两张构图还不理想。
云景:以丰富奇特的云为背景,早就考虑到了,那是在高陞住时给我的一个启发。这次试拍了一次。本以为没有滤色镜拍不好,结果还基本可以(当然若有滤色镜的话更好了)。
这次拍摄时间为下午14点半左右,阳光好,顺光,有些侧,速度有f16,1/、f16,1/、f16,1/50、f16,1/,看来好的是f16,1/、f16,1/、f16,1/,1/和1/差别不大,1/也很好,1/50太黑了。
在广阔天地里的云景是十分壮丽的,而且复杂多样,值得大照特照。但用滤色镜最好,要尽快将滤色镜搞到,这样云层之间的层次会更加清晰。但目前没有滤色镜的情况下,也要进行试拍。
吊桥:下午15点左右,阳光足,顺光。用的f16,1/,曝光正确。构图也很好。第2张,别人拍的可能动了,或有其他毛病。两片相比,后者模糊,构图也不好,对别人拍摄以后要多加提醒构图和不动机子。吊桥这张应再补拍1张。
过河:上午10点左右,阳光好,顺光。用f16,1/,景有些黑,但人面部不好再浅了,构图很
好,仍是张好照片。不过以后估计像远景用f16,1/更好。
林旁小路:同过河是同一时间,用的是f16,1/,曝光可以,稍有反差。与康家梁比较一下,估计用f11,1/比较好一些,这样使人物脸黑一些,也问题不大,因为树景很多。根据多次树下拍的底片,估计用f11,1/好,当然是顺、测光。构图很好。
山庙建筑;这是一座庙坟,但十分好看,决定不顾忌讳,拍了。上午10点左右,阳光好,侧逆光,用的f11,1/50,曝光基本可以,但用f11,1/也许更好一些,f11,1/50有些黑,当时天空可能有些云。构图不错。
野外草地:同一时间,薄云遮日,顺光,用的f11,1/50,结果有些黑了,用f11,1/好一些或f11~16,1/。第2张云层厚一些,用的f8~11,1/25,更黑了,估计此时用f11,1/50不错。第3张云层仍未退,逆光,用的f5.6,1/50,更黑了,估计用f8,1/50差不多,甚至f11,1/50,当然脸暗了一些。
这几张都是在天不好时拍的。对阴天拍摄实在缺乏经验,但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上一回在河边拍的,也是黑了,用的f8,1/、1/50、1/25,当时用f11,1/就会好些。阴天拍摄经验还是不够,要再试验。以后要将所有阴天拍照搜集一下,进行分析。
这3张构图是相当好的,对于野外草地的拍照还要拍,要拍的不仅广,还要有山有水,要照出滩地的宽阔。
山沟石景:有博云遮日,中午13点左右,侧光、顺光。用的f11,1/50,f11,1/,曝光略有些多,用f11,1/。
看来在薄云遮日的情况下用f11,1/的系数正好。还要考虑在顺光、逆光、侧光不同情况用不同曝光时间。
有一张逆光远景,用的是f11,1/,应用f11~8,1/。有些淡了。
麦场上一张,由于麦场反光也很强,所以应用f16,1/,用的f16,1/,有些强了。
此次两卷利用率还是较高的,第一卷是38张,第二卷是34张,因为跑光坏了几张,成功率占80%。曝光而坏的和构图而坏的各占一半,
这次分析就到此。
补充两点:一是要搞一个记录本,二是将所拍每张曝光系数记录下来,并且注意还要焦距数目,以研究用多大焦距拍摄各种人像为好。
7月26号完
对冲洗第四卷的简析-08-11
冲此卷胶卷所用药水是上个月24号用的,当时冲了两卷胶卷,药水已发黄,定影药水未变色。当时保存在两个可装毫升水的棕色瓶中,未用蜡封口。今天观察时,除两瓶瓶底有少量沉淀物外,药水很清。
现只将这次冲洗要点记载一下。
①第一个问题是记不清哪个药瓶中装了哪个药了?问了一下老王,他说有以下几种办法:看沉淀物,多一些的是显影药;第二是闻味儿,定影液是酸性,有酸味的就是定影。按上述办法,分出了两种药水。这一点可为以后之经验。
②关于水温。这回未借温度计。估计水温在22C°左右,因为近日天气极热,胜于7月份。新家更闷热,所以虽经降温,但水温也不会18C°。结果按(共)9分钟时间,厚度正好。(注:7分多开始观察,观察后略显一会儿就到了9分多)。
③观察灯。由于没有绿塑料布,用红布代替,包了2层,手电较亮。
④老王又告诉一种方法,就是在定影完后,用少量醋对上水洗下胶卷,有两种好处:一是坚膜;二是可以洗掉底片上的脏,如指纹等,因醋里多有醋酸。这样处理后,倒是干净一些,但有些脏仍然在,可能是没有洗干净的缘故。
⑤盛药液家具的注意。像在我们这样的条件下冲胶卷,用的多是吃饭用碗。吃饭用碗是搪瓷碗和白瓷碗两种,搪瓷碗应注意铁质与药液接触,这将发生什么变化不太清楚,以后弄清。白瓷碗应注意光滑否,小心滑片。
以上是这次冲胶卷所得经验。这次前半卷胶卷有跑光现象,弄不清是因为啥跑的光,有微小跑光。此卷也倒来倒去的次数多些,以后注意。不是因为观察灯跑光就好处理。
最后一点,观察。前半卷黑了,是观察失灵,以后应加强。这一点在前面已提到,即:什么样强度灯为保险?什么样的厚浅为合适?浅了可再显,厚了可及早停显,现在还不能做到如此自由。以后在这上要研究。
以上为这次小分析。
对第四卷的简析-08-11
第四卷仍为保定处理胶卷,21°,过期一年。
大概是24号(上月)开照,10号照完,共用了近一个月,20多天。
前半卷大约15张是施工组照的。据说是上午7点半左右,曝光都有些过度,看来早晨用f8,1/是适度的。
后半卷共19张。由于此卷没有上好,有1张照成半张了,成像的共18张,曝光成功13张,有5张过度,成功率占72%。构图都较理想。不成功原因为:①下午5点半光线依然很强,但用了太阳落山时的曝光强度。②下午7点太阳即将落山,虽光线已很弱,但曝光太多。
劈山工地山顶:当时是下午5点半~6点左右,阳光好,远景用f11,1/,有些黑,应用f16,1/,后1张用f11,1/50,就更黑了。
古交小庙,又是6点半~7点,阳光好,用f8,1/,这几张可以。后天色渐暗,太阳马上快落山,是顺光和側光,用f8~5.6,1/50,黑了些,应用f8,1/50,不过经验还不多,是否用f8,1/50就浅了,也可能。所以还应再实践。不过在快落山(已在山边)时,只有f8,1/50和f8~5.6,1/50两种情况。
还是古交小庙,是中午11点半左右,阳光好,照的远景。用肉眼看不太好,不如下午,可看底片极棒。由于阳光强烈,用的f16,1/,效果好。以后就用此系数。
以上都是古交小庙处,在这里照了不少张像了。还应继续实践积累一些材料。
此卷曝光、构图基本理想。暂简析如此。
对冲洗第五卷的简析-08-17
第五卷,仍是保定处理电影胶卷,21°,过期一年。
本月11号照,15号照完。
此药是用的文化馆剩余药,不知是什么配方?也未来得及问。药液不知配错否?(因其又往定影液中放了不少大苏打,我估计放到显影中了),显影药发黑,极混浊。
因院内老乡收拾死猪,挂了灯,所以瞅空子冲,因此很着急,加上记错了显影、定影各装在什么瓶中,因此胶卷放到定影中去显影,3分钟后观察,仍一片透明,又冲数秒,感到不对,一闻药液,是酸的,是定影液,又赶紧清洗,又显影3分半,观察,仍一片白,知道无效了。此卷是最满意的一卷,但冲坏了,记此以备后患。
对冲洗第六卷要点摘记-09-02
此卷胶卷是刚买回的保定处理胶卷,21°,0.75元。
此卷全系阴天所照,但一个是很阴的天,一是较亮,所以分两次冲洗。
前半卷,由于未弄清药液性质,所以先按D—72配方所需时间冲洗,用了X分钟,开始观察,发现整个片子都黑,并无中间空隙,怀疑是D—72,过度了,于是赶紧定影,观察用了X分钟,显影共用X分钟。结果影像很淡。
后半卷就按D—76冲,用了X分钟,开始观察,能看到中间的格隙。观察用了X分钟,开始清洗定影。结果黑了,有些过度。
有一点应注意:冲洗前为了找个观察标准,我找了3张原来的底片,一张过度,一张正好,一张浅些,在红灯下观察,记住了红灯下观察的标准。但前半卷显影后观察,却比标准要黑,标准中的景物清晰,而前半卷却一团模糊,结果认为过度,才赶快定影,定影后却不足。后分析,明白了,在底片还未定影时,底片景物是模糊的,定影过的底片,景物是清晰的,拿定影过的底片做显影时观察的标准,显然是错误的。
所以,以后显影时观察标准,还以经验为标准。
另外一点,底片刚呈现黑影时,也许是模糊一片,加上此卷又是阴天所拍。在显足时,则出现黑白反差,还有格隙,当然不是像定影以后那样清晰。
如后半卷,及以往经验,在观察时若黑白反差很小,画面呈浓黑色,格隙清晰时,则说明显影过度了。
以上是此卷冲洗后的经验要点。
总之,此卷冲洗不令人满意。其中一个原因,是不掌握此药的性能。
对此卷简析-09-02
此卷上月23号和24号两天所拍,当天冲洗。
此卷全系阴天所拍,主要试验阴天曝光系数。
前半卷天气是厚云遮日,天还不算很暗。根据底片观察,估计曝光问题不大,主要是冲坏了、浅了。当时用的是f8,1/和f8,1/50。在旧驻地拍的估计也问题不大,由于水池所在地较暗,用了f5.6,1/50,还有f8,1/10。但由于冲坏了,所以阴天系数还未掌握好,以后还要掌握。估计此类天气用f8,1/和f8,1/50是成功的。另外一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少用1/10的速度。
还要说到一点,就是对一些公开场合的拍摄,如这次劳动拍摄,碍于人太多,总不好意思拍,因此耽误了好多好景。以往因此误的景也不少,这点应注意,以后应该不顾忌这些,否则是令人遗
憾的。
对于后半卷,天色更阴,下着雨。拍照范围有远景,也有近景,用的是f8,1/50,f8,1/25,也有f8,1/和f5.6,1/25,看来用f8,1/50和f8,1/25效果好一些。还需要积累经验,继续试验,因为冲得不好。
另外对于滤色镜的运用。在阴天用滤色镜,据老王说有去掉雾色的作用。但这次效果如何,因为时用时不用,记不清哪个用过哪个没用过,所以还不清楚。以后应该继续试验,积累经验。
总之,关于阴天的拍摄系数,仍需从实践中继续积累经验。
对冲洗第七卷的经验纪要-09-02
此卷是25号所拍,于28号冲洗。胶卷同上。
1.冲洗此卷用的药液是D—72,因为买不到D—76的,袋装,毫升的。
2.关于水温,估计是22C°~24C°。
3.先剪了三四张一段,显了3分半钟,开始观察,黑白反差可以,格隙也呈现。基本略呈黑色,大约4分钟,开始定影,后观察效果似乎略深,但也可以。
4.后半卷用了3分钟,观察时,发现黑白反差较明显,开始定影,总共也许不到3分半。后观察整个片子极端清晰,令人满意。
5.白天观察时,似乎前几张正好,后卷浅了。后问老王,他说,后半卷正好,前半卷也可以,有些黑。
6.此卷的成功,为自己积累了一些较成熟的显影经验,可供以后运用。
7.通过观察底片,感到D—72冲洗效果也可以,究竟D—72与D—76差别怎样?可供以后研究。
8.关于水温,以后应记录水温,积累经验,为以后只算时间打下基础(当然,这是在底片曝光正确的情况下省去观察的手续)。
9.有一个问题:在灯下观察时,底片所带的显影水还起显影作用否?观察时间是否还算显影时间否?因有时观察时间要用半分钟到1分钟时间,故提出此问题。
以上是冲洗此卷的经验摘要。
对此卷简析-09-02
此卷是晴天所拍,下午5~7点。
拍摄范围:在古交镇口的桥上和小庙上。
内容有近景、中景、远景,有个人和集体。
用的f11,1/、f8,1/、f8,1/50等。
无论从曝光、构图,焦距都是可以的。
有一经验,除了曝光、构图要注意外,对焦距也要十分重视,这样拍出的底片才可能是极清晰的,以往对焦距往往不重视。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铁建故事
王薇薇:写于铁建纪念日的故事
铁建故事
五一广场送“战友”,铁建兵团踏征程
铁建故事
达熙:砂河记忆
铁建故事
许多虹:流逝的岁月
铁建故事
王薇薇:去铁建的路上
铁建故事
梁醒民:我的老房东
京原线的岁月与艺术表现——《47周年·回到京原线》短片生成记
铁建故事
王薇薇:难忘的长安雨夜
铁建故事
郑玉春:铁建最后的日子
铁建故事
电线杆的故事
铁建故事
蒋言礼:莽人洪喜
铁建故事
闫德喜:探亲
铁建故事
闫德喜:古交岁月散记
铁建故事
曹保义:铁建战士修公路
铁建故事
闫德喜:连队撤编前后的日子里
铁建故事
闫德喜——采购山药蛋
铁建故事
阎德喜:古交支农
铁建故事
阎德喜——我们的房东
铁建故事
阎德喜:京原散记
铁建故事
身边铁建人
铁建故事
我在电池厂买丸子
铁建故事
王燕:我的铁建缘
铁建故事
选拔干部
铁建故事
青春的岁月——村里有姑娘叫小芳
轮椅上的坚强
铁建故事
猪猪:呓语引发的虚惊
铁建故事
曹保义:可疑的“猪肉”
铁建故事
广袤:青春的岁月——夜战
铁建故事
毛素民:煤油灯下的记忆
铁建故事
邓明:“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
铁建故事
范大喜:歌声里的记忆
铁建故事
邢保荣:想起那身绿棉衣
铁建故事
高升山沟与UFO
铁建故事
赵玉芬:拔火罐
铁建故事
晋丕玲:有一种回忆,只在雨天泛起
铁建故事
广袤:青春的岁月
铁建故事
张素玲:难忘的病号饭
铁建故事
悠悠火炕情
铁建故事
为连里买土豆
铁建故事
战友情深
铁建故事
迟来的谢谢
铁建故事
年春节的那瓶带鱼
铁建故事
一瓶荸荠罐头
铁建故事
重返“京原线”的一点感受
铁建故事
一次难忘的古交行
铁建故事
难忘的年之夏······
铁建故事
铁建新鲜事,走路打瞌睡
铁建故事
想起那年那月……
铁建故事
悠悠小树林,为爱说道歉
铁建故事
珍藏在记忆里的泪
铁建故事
故地重游——古交行
铁建故事
报名遭遇顶替风波
铁建故事
天鹅湖畔遐思铁建岁月
铁建故事
岁月深处的山西铁建兵团
铁建故事
夜走大营镇
铁建故事
难忘的那年中秋节
铁建故事
六连的“秘密武器”
铁建故事
有这么一个地方
铁建故事
打针奇事
铁建故事
脸盆囧事
铁建故事
我当“伙头军”的日子
铁建故事
写给天堂战友的一封信
铁建故事
冬天来了
铁建故事
难忘的岁月
铁建故事
杀猪趣闻
铁建故事
炊食班的故事·火头军
铁建故事
在鹰厦铁路回望铁建岁月
铁建故事
隐忍与坚强,始于帐篷
铁建故事
京原线上的随想
铁建故事
古交铁建故事片段
铁建故事
给爱一颗感恩的心
铁建故事
古交山的春天
铁建故事
拆碑造夯记
铁建故事
那年,我差点见阎王
铁建故事
年古交春节纪实
铁建故事
大家喊我“二百二”
铁建故事
忆苦思甜会
铁建故事
那双白塑料底一带布鞋
铁建故事
笔记本的故事
铁建故事
我身边的铁建人
铁建故事
那些记忆的碎片
铁建故事
铁建生活二三事
铁建故事
铁建第一课
铁建故事
那年,我十八岁
铁建故事
我去铁建第一天
铁建故事
去铁建兵团的“上山下乡”背景
铁建故事
山西为何成立铁建兵团?
蒋言礼:恰同学少年,去当铁建兵
代号:铁建人重返京原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