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年俗,有趣又有意义隔着屏幕都能感

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三晋大地,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

辞旧迎新

扫尘土

在山西一直有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穷气”、“晦气”统统清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洗福禄

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在山西的传统民俗中,也要在这两天集中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被称为“洗福禄”。

贴喜气

为了烘衬过年的欢乐气氛,写春联、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在山西各地,家家户户还会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神,除了有装饰作用,主要是在辞旧迎新中讨个吉利。

美味佳肴

吃面食

俗话说“天下面食,尽在三晋”。过年期间,晋南要蒸枣糕、年馍,到了添仓节还要吃春饼、春卷。晋东南的沁县、武乡等地,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隔宿面条或挂面。晋北的特色是吃油糕、莜面栲栳栳等,忻州人还有特别的枣山、钱龙儿、毛蓝儿。到了晋中,馒头、年糕、糕卷等也是常见的熟食。

包饺子

山西人过年最普遍的饮食就是饺子了。饺子的叫法各地有所不同,平遥县和古交市称“角儿”“扁食”,晋城叫做“圆食”。做法一般是白面做皮肉做馅,分羊肉馅、猪肉馅、三鲜馅等。在包饺子的时候,还会包入硬币或糖枣等物以求好福气。

喝头脑

在晋城的高平、沁水、陵川、高都及晋中左权等地,初一会喝头脑。这种风味小吃相传是根据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八珍汤”的配方和工艺制作的。但普通人家的做法十分简单,一般用粉条、豆腐、豆芽、海菜、芝麻等做成。

炒五谷

从腊月初一起,太原南郊村里家家户户就都开始进入了过年的准备过程,这一天,家家都要炒五谷,就是把玉米、小麦、高粱、黄豆、瓜子等放在锅里炒熟,以此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不生虫害。

做豆腐

传说,自汉代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以来,晋中各地就有春节吃豆腐的习俗,到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各家各户自己动手,磨浆做豆腐。

喝面茶

广东一带有喝早茶的习惯,而在山西的左权县也叫早茶,只是在大年初二畅喝。其实这是用小米面和玉米面混和后炒成的一种“面茶”,加水煮开,满屋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面茶里还要煮素饺子和豆腐条,都是素食。

煮元宵

元宵是临汾一带的特产。基本的做法是:先用糖、核桃仁、芝麻等做成块状馅儿,切成粒状,然后在边蘸水边在面中滚,直到大小合适。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的吉祥祝福,如今正月十五吃元宵已成为山西许多人的习惯。

祈福祭祀

垒旺火

又称为“塔塔火”。除夕晚上,在大同、朔州、太原、吕梁等地,家家户户会用块状的炭垒成宝塔形状,放置干柴,以“旺火”祈求来年的各项事业能够发达兴旺。

祭诸神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为灶君上天之日,要祭祀灶神。祭祀时要点香烛,供糖粞、清水、料豆、秣草,流行于忻州、晋中、临汾等地。从正月初一开始,要接神,原意迎接天地诸神下界与民同乐,朔州、运城、盂县等地都有燃年草、响鞭炮的习俗。

供祖先

春节期间,祭祀列祖列宗,是与祭神同样隆重的大事。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山西大多数地区如晋中、长治等,都会在二十九日早晨上坟请祖。

添仓节

综合清代山西地方志记载,山西大多数乡村都以正月二十日为小天仓,二十五日为老天仓。后来不少地方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节。“添仓”,就是要家家户户把水缸添满,煤池加满,粮囤添满,取五谷满仓之吉兆,预示来年福满财满,满满当当。

欢天喜地

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噼里啪啦中蕴含着的是新一年的红红火火。正月初一开门炮仗,万象更新。正月初五又叫破五,放爆竹表示破除过年期间的众多禁忌,也是向财神表示欢迎,以求来年财运亨通。

闹社火

晋南是闹社火比较隆重的地区,比如在吕梁、临汾等地,形式主要有敲锣鼓、放焰火、踩高跷(拐子)、抬高台、跑旱船、耍龙灯、狮子舞、抬芯子(耍闪杆)、跑竹马、打腰鼓、扭秧歌等等。

扭秧歌

扭秧歌可谓山西人民最喜庆的活动之一,尤其以朔州踢鼓秧歌为代表。主要形式是民间舞蹈,男角曰“踢鼓”,女角称“拉花”,男女角同时登场。男角舞蹈由武术演变而来,拉花的表演,则集中了戏曲、武术、民间舞的健康、抒情部分,灵巧、奔放、活泼、优美。

舞迓鼓

迓鼓是阳泉、长治等地的一种民间艺术。文迓鼓集说、唱、舞、打为一体,说白为方言,合辙押韵,诙谐幽默;武迓鼓源于古代祭祀仪式,编列人分别持鼓、钹、云锣、小镲,边奏边舞,有固定的队形名称、曲牌以及敲击法。

听曲儿

罗罗腔是流行于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吹打并重的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汉族民间吹打乐,在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文武演奏者相互衬托,好不热闹。

观灯展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灯”便是正月十五的花灯。在月圆之夜,全家一起出门观赏各式各样的彩灯、一起猜灯谜,趣味盎然。再来上一碗热元宵,一身寒气随之散去,温暖如春。

打铁花

打铁花是流传于山西民间传统的烟火,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要属晋城泽州打铁花,打铁者一挥臂,流火似金,溅星如电,“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以此寓意事业发达兴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ly/8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