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是智慧的化身,聪明的代表。解放前,古交曾有过两个聪明人,一个叫宋丑子,是草庄头宋家庄人;一个叫“二疙撩”,是河口镇草坪村人。这两个人的故事当时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民间仍广泛流传、演绎着二人的传说。被人们誉为古交的“阿凡提”。但到后来,“二疙撩的传说多了起来,“知名度”便大大超过了宋丑子,所以,有些是宋丑子的故事也安在了“二疙撩”的头上。这里撷取得其实是二人共同的故事。
吃窝头的客人
一次,二疙撩牵着一头骡子路过阳曲县,见天色已晚,决定在一个周姓人开的旅店过夜。
进了院先到牲口棚里把骡子拴好,喂了些草料,又买了个窝头,草草吃完准备上炕歇息。不料屁股刚挨炕沿,就听周店主在外面喊:“喂喂喂——,吃窝头的,别往炕上睡,睡地下!”
二疙撩看着能睡七八个人的大炕,上面只躺着五个人,问店主:“炕上有地方为啥让我睡地下?”
店家说:“吃白面馒头的睡炕上,吃黄面窝头的睡地下,这是本店的规矩。”
二疙撩立在那里,打量一番炕上或躺或坐的几个出门在外的住店人,他们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没有一个想站出来替自己说话的。
二疙撩想了想,掏出钱对店家说:“给我也买一个白面馒头。”
店家接了钱拿来白面馒头。二疙撩则牵了他的骡子回到店里,从店家手里接过馒头,让他的骡子吃起来。骡子三口两口吃完馒头,二疙撩把骡子往炕上赶,嘴里说:“吃白面馒头的就该睡炕上。”
晒地
农历八月,一场连阴雨下了三天三夜,田里被雨水浸得一踩一个深坑。第四天,太阳出来了,可田里的农活依旧没法去干。
这一天,徐沟镇的一个财主不愿再让长工歇在家里光吃饭不干活,他眼见太阳出来了,就对长工们说:“一连下了好几天,把我屋里的地也下潮湿了,今天太阳出来了,你们几个帮我把地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晒干就吃饭,晒不干就没饭吃。”
长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想不出个好办法来,有个长工索性来到街上向路人讨办法。碰巧二疙撩路过,听说这事后,觉得这财主太不仁慈了,为可口一顿饭,竟然想出这么个损招来,便想治治这个财主。他如此这般地对那个长工说了一番话。长工顿然醒悟后,返回院召集另外几个长工,手持锄头、铁锹上了房顶,上房便开始挥锹揭瓦。不大一会工夫,房顶上就刨开好大一个窟窿。
快到中午时分,财主从外面回来,见长工们坐在院里晒太阳,便问:“我交给你们的事办完了?”长工们答:“现在正在太阳底下晒着呢!”财主一看,屋里的地是晒着了,可结结实实的房顶却开了个大窟窿。这回,想坑人的人竟被人坑了。
看舅舅
二疙撩四处周游,很少有时间看望舅舅,这天他来到舅舅家,年老的舅舅见到外甥很是高兴。说:“二小子,有出息,听说你在外耍小聪明捉弄人,今天让舅舅也见识见识你的本事。我就坐在炕上,你要能让我从炕上到院里,就算你小子有本事。”
二疙撩蔫头耷脑地说:“舅舅,你外甥没那本事。不过你要是在院里,我就能让您回屋坐到炕上去。”
老人兴致所至,“我倒要看看你给我咋使魔法,能让我从院里坐到炕上去。”
说着舅舅穿好鞋下地到了院里,吩咐道:“二小子,你想用啥法子用吧!”
二疙撩笑嘻嘻地说:“舅舅,你已经从炕上到了院里啦。”
(摘自《可爱的古交》。图片由弓忠义提供。)
(曹坪村的老桑树,村里最老的老人说,从他们记事起这棵树就这样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