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明
清明小课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我国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清明节不仅弘扬孝道亲情,凝聚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来历和习俗
01来历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02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放假安排
年清明节放假安排:4月5日至7日放假三天。
清明假期安全注意事项
1、注意交通安全
清明节外出扫墓行走小心,遵守交通规则靠右行。不随意在马路上追逐,不坐“三无”危险车,不准骑自行车上马路。
2、注意用火安全,自觉保护环境
假期扫墓时,提醒家人不要在街道小区、公路等场所烧纸,严禁在树林、草坪或建筑物下烧纸,以防止发生火灾。去公墓或陵园扫墓的还要注意爱护公墓和陵园的花草树木。
3、注意人身安全
不和陌生人打交道,防止被坏人拐骗,凡事不贪、不馋、不轻信,多动脑筋,学会自我保护。随家长外出踏青游玩时,千万不要攀爬树枝和登上危险建筑物。
4、预防春季传染病
春季是多种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坚决不去购买路边小吃和流动摊贩的食品,不暴饮暴食,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和诱发肠道传染病。一旦发现有发烧、流感、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等传染病发生,要立即向班主任报告,医院治疗,避免传染病蔓延。
5、安排好作息时间
既要学习好,完成好假期作业,复习好功课;又要休息好,适当地进行一些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
广大学生应自觉遵守防火规定,发现火情不得擅自扑救,应及时报警(报警、、)或向当地府部门报告,以便及时组织人员扑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