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整理:魏大夫。
引言:
目前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患病率普遍较高,全国数据表明每十个人中间就有一个人患有胆囊结石病,而西北部我省的患病率可能更高。这其中还有部分人的是胆囊息肉,大多在日常体检中发现,那胆囊息肉和结石一样不?得了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本文为您详细讲解。
胆囊息肉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临床上通过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较难明确其良恶性,所以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或者胆囊息肉样病变。
一、按照息肉的类型:
①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又称之为胆固醇结晶(由胆汁中的有形成分沉淀而成,像小盐粒、小冰渣一样,部分患者可以通过注意饮食和口服药物来治疗,从而变小乃至消退。)
②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大多数都是因为胆囊的组织增生所导致。
二、按息肉良恶性:
无论是假性息肉,还是真性息肉,最开始时都属于良性息肉,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的息肉可能会不断增大,并发生恶变、癌变,成为恶性息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胆囊癌)。
三、按变化情况:
①稳定性息肉:规律复查B超监测,复查3次及以上时,发现胆囊息肉的大小基本保持稳定,每次大小的变化情况在2-3mm以内,提示良性息肉,病情稳定,癌变风险较小。
②不稳定性息肉:规律复查B超监测时,息肉频繁增大,或者增大超过1倍以上(或呈数倍增加),则称之为不稳定息肉,存在癌变风险。
四、按息肉的数量:
①单发息肉:胆囊内只有一个息肉,真性息肉的可能性大。
②多发息肉:胆囊内有数个息肉(2个及以上),假性息肉的可能性大。
医院1和2号综合住院楼临床中观察发现,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右上腹疼痛的症状,大多数是单位或者个人体检时发现。或者部分患者存在右上腹胀的感觉,尤其在进食油腻,或者吃的太饱时出现,症状轻微。因而,目前临床中医生对于胆囊息肉的诊治核心在于评估其癌变风险:①对于怀疑癌变风险较高的患者,需要积极接受微创的胆囊切除手术,胆囊癌一旦发生,其临床治疗效果会严重变差。②对于癌变风险不高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B超监测,一般对于稳定性息肉而言,可每1年复查一次B超;而不稳定性息肉需要至少每3-6个月复查一次肝胆B超。其次,对于部分有症状的胆囊息肉、或者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如存在剧烈的右上腹进食后疼痛,也建议接受微创的胆囊切除术,来提高日常的生活质量。而日常症状轻微,或者仅在油腻刺激进食后有不舒服症状的患者,可以通过调整饮食(避免过于油腻刺激,也避免过于清淡素食)和口服药物(遵医嘱服用消炎利胆片等)来控制。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胆囊息肉越大,发生癌变的风险越大。直径大于10mm的胆囊息肉发生恶变、癌变的风险高达50%,所有一旦达到10mm及以上,需要积极就医评估接受微创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看肚子的魏大夫
来源:网络和临床诊疗经验。
如果还想看其他内容或咨询,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