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攀龙是交城县屯兰川武家庄人。武攀龙,注定是武家庄的一个魁星,注定生来或者死去都是个有故事的人。从他出生到死去,他的故事几百年后仍然口口相传,经久不息。清顺治年间,武攀龙考中进士,成为交城有史记载的第一位进士。而武樊龙的后代中,不仅有官至安徽池州府知府的武调元,更有朝廷御封的“忠义武来雨”。不平凡的人往往有不平凡的故事。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家堡武篆的妻子要分娩了。在外村打工的武篆回家,远远便望见自家的房屋上火光冲天,由于着急,路上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捡起一看,竟是一锭银元宝。他兴冲冲地赶回家,他的家并没有走水,倒是稳婆要他把婴儿的胞衣埋在院子里,不料又创出了一坛银元宝,加上路上捡到的一绽,正好满满当当的一坛子。封建社会里,那些个草莽皇帝夺取江山前或夺得江山后,大都会找人编些诸如自己是母亲与龙蛇交合而孕的故事来哄骗天下,以示自己的江山是天命所授。武攀龙,被人们视为“文曲星下凡”,红光祥瑞,天赐龙钱,这些传说也许并不是他自己的主意,但挡不住他的乡邻居后人以之为骄傲,于是便演绎出这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不管怎么说,武攀龙有被后人拥戴的资本。少年武攀龙,就读于村中私塾“义学堂”。武攀龙17岁时,与娄烦县苏员外之女苏冬花结婚了。在老岳父面前,武攀龙简直就是“不学无术”之人,老岳父遂激将之:“将来你若能中举,老夫这座抱厦厅你可以搬到武家庄去。”点将不如激将,武攀龙从此奋发读书,终于中举。老岳父也并未食言,把自己的抱厦厅拆掉,利用汾河水将材料运到了武家庄。由于抱厦厅的柁柱太粗,只好破解成两截,因此在武家庄组建抱厦厅时,柁柱上还勒上了铁箍。翻建后被称作“大庭院”,现在村里40岁以上的人都见过大庭院大梁上的铁箍。这是时代的印记,赋予人们美好的理想;也是时空的交响,点燃激情,挥发热能。武攀龙官至河南布政使,顺治十八年以诰封中大夫致仕,但他在古交人心中却是一道永远的丰碑,值得永远记忆和崇扬。村北山顶的文昌阁,亦称魁星楼,始建于明代。它见证了武攀龙等多名士人的成长、成才、成就、成功,也同样照耀着近现代以来的武家庄村人不断走向辉煌。因为,不是谁都可以建一座文昌阁。文昌,本为星名,亦即文曲星,是天上主管功名利禄、文章兴衰的神君。代仁宗时,皇帝加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禄宏仁帝君”。不难看出,明代以前武家堡便人才辈出,明代修建文昌阁时,地址便选在村子的北山顶上,与护村长城的两座烽火台成三角之势。建筑为两层,坐北朝南,内供文昌帝君,二层为魁星楼,内塑魁星爷等塑像。日本侵略者入侵时,文昌阁受损严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被拆毁。步入新世纪后,年,武家庄村民自发集资在原址重建,文昌阁又恢复了昔日的光华。因为,武家庄人依然相信,这里还会有“二斗半升芝麻”的人才要出世。不得不再次提起武攀龙。武攀龙致仕后,最后逝于如今的交城县城。按照当时的清廷规定,致仕的官员要住在县衙的所在地,现在交城县政府办公地即是武攀龙当年的府邸。更何况,武攀龙还上了清政府“反清复明”的黑名单。因此,当时的交城县知县赵吉土奉朝廷之命,监视武攀龙的一举一动。据传说,去世之后的武攀龙到底还是瞒骗了活着的赵大人。武攀龙的儿子按照先父遗训,在赵大人掀棺验证后,为武攀龙换上了明代服饰下葬。然而,武攀龙终究忘记了一件大事,赵吉士其实还是一个颇有功力的相士。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赵吉士大人可谓是恪尽职守,一日,他在武攀龙的墓地附近徘徊半晌,大吃一惊,赶紧指示从人打造一对石鸡立于武攀龙墓地对面的山上。众人不解,问其原因,赵吉士摸了摸那撇老鼠胡须,露出狡诈的诡笑:你们不懂啊,年轻人,照武攀龙墓地的风水,武家和武家庄还要出“二斗半升芝麻”的官,本官要让石鸡把他这“二斗半升芝麻”吃光、吃净。武攀龙的传说就这样久远地流传在武家庄人的口中。或许,武家庄人还活在当年的传奇里。文昌阁,武家庄人童话里的世界。搜遍网络,全国建有文昌阁的地方不超过40处。虽然武家庄文昌阁名不见经传,却与全国其他地方文昌阁的修建时间相比,更久远、更长寿。如北京颐和园文昌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如此说来,武家庄文昌阁虽然规模有限,但其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却是不容置疑的。武家庄人以文昌阁为荣。因为魁星垂青武家庄人,造福武家庄人。赵大人的那对石鸡到底不会把“二斗半升芝麻”吃得那么干净,总难免还会撒落下些许。于是,一代又一代武家庄人传承着尊师重教的精神与传统,从这里走出一批又一批的俊秀人才。文昌阁,它镌刻着魁星的寄予,讲述着村庄的文化,传播着村人的道义与文明。从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武氏宗谱》来看,武氏宗族中,人才辈出,让人赞叹。随着后世的逐渐衍化,武家庄的姓氏中,赵、张、冯、马、武、王、闫、申、刘、康等姓氏逐渐多了起来、杂了起来,而这块智慧灵达的土地上,那份古老的气度与文明仍旧在人们心中流传着。这是武家庄,一个古老的村庄,她无时不在沸腾着的血液,演奏着时代的强音;她无时不在激昂着的气息,滋润着这片地灵人杰的粲粲沃土。
供稿:郝海秀
年6月27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