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知名人士简介你了解吗

阳曲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往今来,人才辈出。从西汉建县迄今二千多年的岁月里,曾养育了郭淮、狄仁杰、呼延赞等一批治国安邦的文臣武将;郭澄之、刘璋、傅山等精于词章的墨翰文人;戴梦熊、裴国苍、阎士骧等为民作主治县有方的官吏辅臣及医疗、书画、教育等方面造诣颇深的名师巧匠,尤其是他们忠诚爱国、热爱家乡、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品格,堪称境内民众世代学习的楷模。辛亥革命时期,荣炳等为山西最早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参加和领导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进步青年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反蒋抗日,建立革命根据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阳曲儿女继承先辈遗志,发扬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各条战线中建功立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闻遐迩的学者、名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阳曲籍在海内外工作的名人志士不忘家乡养育之恩,积极报效故土的经济建设,为阳曲后人留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丰碑。

郭淮

  郭淮(生卒年代不详),字伯济,三国时魏国阳曲人,出身于地主家庭,从小饱经战乱疾苦,立志长大从军,平息战乱。因此,少年时代就很喜爱军事,锻炼得体魄健壮,勇力过人。   东汉建安年间,郭淮在太原郡举孝廉。他一进入官场就正处在蜀、汉对立的时期。魏明帝太和二年(227),蜀汉丞相诸葛亮乘曹魏皇帝刚继位不久,国内还不稳定的机会,率领军队从祁山北伐曹魏。出于慎重,诸葛亮分兵两路,一支主力驻守战略要地街亭;另一支主力在战略要地柳城安营,形成犄角之势。这样进可两军齐出,分进合击,退可互相援助,彼此策应。然而,诸葛亮的对手郭淮,不仅精通用兵之道,尤其熟悉街亭、柳城这一带的地理形势。他深知街亭的得失是这场战斗胜负的关键所在,而街亭险要的凭借,就依赖于柳城,如果柳城失守,街亭就会成为没有策应的“孤军”、“险地”,经不住长围久困,自然失陷。于是,郭淮当夜亲自率领军队,偃旗息鼓,偷袭柳城,首先击溃柳城的蜀军,及时斩断街亭守将马谡的侧援。为司马懿夺取街亭扫清了障碍,免致腹背受敌,迫使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次战斗魏军损失很少,蜀军无功而退回原地,郭淮也由此而名声显赫,于是被晋升为“建威将军”。   曹魏青龙二年(),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他带领军队佯装从斜谷出击,真正的意图是要攻取曹魏的北原。蜀军意图早在郭淮意料之中,他置斜谷军于不顾,把军队主力布置在北原,形成以逸待劳的军事态势。诸葛亮发现魏军已经有了准备,觉得蜀军已经没有取胜的可能,于是便与郭淮讲和停战,领兵退守汉中。   曹魏正始元年(240),蜀汉将军姜维征服了陇西少数民族羌人,并且与羌族人联合起来侵犯魏国边境,郭淮率领军队赶赴陇西,首先强占有利地形,双方经过激烈厮杀,联军被斩首数千,一万多人投降,魏军大获全胜。战后,郭淮将军又广施仁、德策略,羌、氐少数民族逐步得以归化。先后有30多个羌、氐部落得到安抚,致使陇西一带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和平生活。   郭淮一生戎马疆场,文韬武略兼备,战功显赫,文治卓著,驻守关西(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30多年,外拒蜀汉及羌军,内安边疆居民,保卫魏国西部边界寸土未失,并有扩展。郭淮将军曾三次阻止诸葛亮出兵祁山,他破陇西名羌,安抚羌、氐30多个部落,战功与政绩突出,官职晋升到车骑将军,被封为阳曲侯,仪仗与三司持节都督相同。   据史书记载,郭淮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名将。《晋阳豪杰》为摆脱小说可以虚构的影响,按照史实特别点明说:“读三国者,大多以诸葛亮北伐之劲敌为司马懿辈,然则非也,实乃郭淮将军也。”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阳曲人。少有才思,机敏过人。东晋末年曾任南康相。在南康任职期间,正遇卢循在广州起义,率义兵攻打南康、庐陵、豫章等郡,澄之见义兵势众,于是主动放弃南康,转辗流离返回南京。当时刘裕执掌东晋朝政,他任命郭澄之为相国参军,随他北伐。义熙十三年(417)七月,刘裕的北伐军,占领长安,活捉后秦皇帝姚泓,刘裕还想继续西进,可是他的下级意见不一,刘裕征求澄之意见,澄之避而不答,面向西方吟诵王粲的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刘裕明白了澄之的意思,就决定班师回朝。回去提升澄之为相国从事中郎,后封为南丰侯。   郭澄之载名史册,名传后世,并不只因他做过官,也因他酷爱文学,有小说传世。所著作品大都收集在《郭子》三卷中。这部小说已经散失,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中,辑有80余条。马国翰的《玉幽山房辑佚书》中,也辑有佚文一卷。他的小说主要是从各个方面写人物生活片断的,他以其“志人”的特色,区别于当时的“志怪”小说。因此,他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下面引一则佚文大意(见《山西历史人物传》),便可知其一斑:阮德如的妹妹长得很丑,她嫁给了许允。在婚礼结束步入洞房后,许允迟迟不愿进新房。他的好友桓苑劝道:“阮德如和你相好,他把丑妹嫁于你,一定有其用意,你应该好好考察一下。”许允以为有理,遂走进洞房。这时阮德如的妹子正提着裙裾等着他,许允问:“女子有四德,你具几德?”答:“我所欠缺的只有容貌。请问,士有百行,你有多少?”许说:“都有”。阮妹说:“你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都有?”许惭愧得无言可对,从此,两口子互敬互重,和睦相处。   除去小说外,他的作品还有《郭澄之集》十卷,可惜也都散失不存了。

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仁杰的祖父名孝绪,贞观时期任尚书左丞。父亲名知逊曾任夔州长史。仁杰以明经科考及第,被任命为汴州判佐,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为大理丞,一年处理积案涉及1.7万人。从此以断案如神,摘奸除恶闻名朝野。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为误砍太宗昭陵柏树,高宗要治他们死罪。仁杰上奏,据法说理,终于使高宗赦免了二人的死罪。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仁杰出任宁州(甘肃宁县)刺史,他到任后,体察民情,抚和戎落,内外相安,很得当地吏民欢心,当地人民为赞颂他的德政,为他立碑铭记。直到他离任宁州,入朝为冬官(工部)侍郎之后,御使郭翰巡察陇右,宁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将仁杰的政绩奏上朝廷,还竭立推荐他升为文昌(尚书台)左丞。垂拱四年(688)六月,仁杰被特派为江南道巡抚大使,巡视吴、楚地方。他看到江南吏民迷信异常,修神祠办祭祀成风,伤财害民十分严重。于是奏请废毁,武则天核准后,焚毁神祠余所,减轻了江南人民精神与财物两方面的沉重负担。   同年七月,越王李贞等举兵图谋匡复中宗,反对武则天当政,不久就失败了。武氏派去讨伐李贞的30万大军,贪功抢掠,屠杀无辜。武则天收到乱军的捷报,立即派仁杰为豫州刺史。他到职后,了解到缉拿李贞党羽株连者有六七百家,籍没者余口,多数属于冤狱。于是密奏原案的“诖误”,武则天相信仁杰所奏属实,下诏改杀为流放,全部流放丰州(内蒙五原)。当这批囚徒流往丰州,途经仁杰曾治理过的宁州时,宁州父老热情迎接安慰他们说:“狄使君活汝辈矣!”豫州囚徒和宁州父老,携手一同痛哭于当年为狄仁杰所树的“德政碑”下,并设斋三天,款待豫州囚徒。   天授二年(691),武则天升狄仁杰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长寿元年(692)春天,酷吏来俊臣诬告宰相仁杰谋反,逮捕下狱。不久出狱,贬为彭泽令。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临漳),河北震动,朝野惊慌。武则天起用仁杰为魏州刺史,防守北边,抵御契丹。他到任后,改变前任驱使百姓入城、缮修守备的作法,放农民全部归田,百姓很高兴。短时间内便调动起军民守边的积极性。契丹部听说仁杰统兵前来,便引兵北退。魏州不战自守,免于一场灾难。因此,武则天提升他为幽州都督,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宁清勤、升显位、厉相臣”十二个金字,以示表彰。次年十月,调仁杰回朝,初为鸾台侍郎,不久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恢复了宰相职位。   圣历元年(698),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吴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争立自己为太子。仁杰从容劝说太后说:“立子,万岁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太后说:“这是我的家事,卿勿预知”。仁杰谏说:“你为元首,我为宰相,立太子是国家之本,岂能不预知乎!”终使武则天感悟,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太子,致使李唐王朝得以维系下去。   同年秋天,突厥进犯河北,狄仁杰奉命讨伐突厥,突厥听到仁杰来讨伐,遂退还漠北。太后又命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仁杰采取四条得力措施,身体力行,致使几十万大军顺利撤回,尽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同年秋天,武则天想要修筑大佛寺和塑造大佛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两白银,官方拿不够,于是下令天下僧尼,每人每日出一钱相助。狄仁杰上疏谏阻,武则天接受劝谏,遂免此议。   狄仁杰知人善任,也常以举贤为己任。他任宰相时,先后向武则天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等数十位唐代中兴名臣。在他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所以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他有再造唐室之功。   久视元年(700)九月,狄仁杰病故。武则天赠仁杰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中宗追赠司空,睿宗又追封为梁国公。

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祖籍阳曲县,生于陕西华县。唐上元三年(762),唐代宗按朝廷规定以其祖先得姓之地,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郡王是除皇室亲王以外的最高爵位。   郭子仪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以武举考试优等被补为左卫长史,以后多次被提升,到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他身处唐朝危难之时,平定“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收复两京,稳定唐室统治,制止中原骚乱,安定西北边境,单骑入敌营而不惧,多次遭谗言而不忿。集忠诚、勇敢、谦虚、智慧、魄力、气量等诸多美德于一身。史书称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主不疑”,有再造唐室之功。   郭子仪一生经历唐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代君主,四代为臣,忠心耿耿,功劳巨大,所以,四代皇帝对他均有加封。德宗给他赐号“尚文”,进位为太尉、中书令。郭子仪85岁寿终,德宗赐尊号为太师,陪葬肃宗陵寝。在阳曲县郭氏祠堂有始祖祠像彩塑,尊其为郭氏始祖。

呼延赞

  呼延赞(?─1000),阳曲县呼延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出身于庶族官僚家庭。其父呼延琮,曾任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年轻时当骁骑卒,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他作战勇敢,先后提拔为东班长、骁雄军使。   宋乾德二年(964),他跟随大将王全斌征伐后蜀,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受伤多处,战功卓著,提升为副指挥使。太宗即位后,从下级军官中选拔大将,呼延赞被选中,任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包围了北汉都城太原城,北汉誓死抵抗,宋军屡攻不下,太宗亲到阵前督战,呼延赞置生死于不顾,拼力攻城,四次攻上城头,四次被守兵击下,仍然面不改色,再次涉险。太宗亲自接见他,赏赐大量金、帛,以资鼓励。   太平兴国七年(982),呼延赞协助大将崔翰镇守定州(今河北正定),当时,辽兵势强,宋兵斗志不振,辽兵经常攻城掠地,长驱直入。为战胜辽兵,呼延赞潜心研究攻守战法,献“轰图”于太宗,并请求担任守卫边防的职责。宋太宗召见他,命他表演武艺。呼延赞立即披甲上马,挥舞铁鞭、枣槊,并命四个儿子上阵表演,以至看的太宗眼花缭乱,赏赐白金几百两,四子衣带各一套。后来他在抗辽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端拱二年(989),呼延赞升任马军都军头。淳化三年(992),改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后改任辽州刺史、领扶州刺史。   呼延赞勇敢善战,为勉励自己,在身上刺上“赤心杀敌”等字,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儿子们也身刺“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他每天指挥儿子骑马射箭、舞棍击剑,像上阵一样厮杀,人人杀得遍体鳞伤。因此,他们父子均以高超的武功为朝廷定国安邦建立了功绩。咸平三年(),呼延赞因年老而去世。

傅山

  傅山(1607─1684),阳曲县西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公佗、朱衣道人、石道人、松侨等。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是一位有巨大影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多才多艺的重要学者。傅氏家学渊源,祖先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学》卓然成家者。他15岁补博士弟子员(秀才),20岁试高等廪饩(廪生)。后来就学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明崇祯九年(1637)十月,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被山西巡按御使张孙振诬陷,押解入京,傅山与薛宗周等联络生员百余人,联名上疏,赴京为袁诉冤请愿。经过七八个月不屈不挠的斗争,袁冤得申,官复武昌道;张孙振受到“谪戎”的惩罚。这次斗争的胜利,震动了全国,受到坚持正义者的赞扬。   崇祯十六年(1644),他受聘到三立书院讲学。崇祯十七年(1645)正月,李自成起义军向太原进发,他陪着母亲流徙平定嘉山。接着,清军攻下太原,并直下江南。在这些辗转乱离的日子里,他过着“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生活。同年,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当了道士,道号“真山”,因穿红色道袍,又自号“朱衣道人”。道士可留长发,不奉行清廷所规定的剃发梳辫;同时,“朱衣”也内含纪念朱明王朝的意思。说明他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想以此作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掩护。清顺治十一年(1654),他同南明桂王政权派来北方活动的总兵官宋谦有秘密联系,宋准备从河南武安县起义,因事机不密被捕,宋供出了傅山。他被捕,关押在太原府监狱,虽被严刑拷问,但失口否认与宋有任何政治关系。由于他坚韧不屈,于次年七月,清廷不得不释放他。顺治十七年()的春天,他隐居于太原城南的松庄,自号“松侨”、“松侨老人”,意谓自己虽居故土,却像侨寓异国土地。清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来到松庄,两人志同道合,从此关系甚密。与此同时,他还与申涵光、孙奇逢、屈大均等坚持抗清立场的诸人交往较多。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下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他应博学宏词试,他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他用篮舆架窝抬往北京应试。至京后,受到清廷满汉大员的隆重礼遇,多次劝诱,但他既不参加考试,也不叩头谢恩。康熙恩准免试,授予“内阁中书”职;回到故乡,他仍自称为“民”,避居乡间,不与官府往来,表现了“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   傅山精于医学,是历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长于妇科,而且擅长内科、外科、儿科、眼科,对预防医学、老年医学很有研究。他的医学著作《傅氏女科》、《青囊秘诀》至今流传于世,造福于人。傅山极重医德,对待病人不讲贫富,一视同仁,在相同情况下,则优先贫人。对于那些前来求医的阔佬或名声不好的官吏,则婉词谢绝。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很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他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强调“作字先作人”,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写字经验。他的画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入“逸品”之列。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的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   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带有进步倾向。他赞扬具有革新精神的李贽学术思想和刘辰翁、杨慎、钟惶等的文风。他的诗赋继承了屈原、杜甫以后的爱国主义传统,主张诗文应该“生于气节”,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和民族为衡量标准。傅山在文学方面著述颇丰,可惜大多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两汉人名韵》两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月,傅山的爱子傅眉忽逝,他悲痛异常,于同年六月与世长辞,时年77岁。

戴梦熊

  戴梦熊,浙江浦江人,例监。清康熙十五年(1676)任阳曲县令。清道光《阳曲县志》载:“莅任六载余,政持大体,才能肆应,聪察精敏。”他在任期间,收拾疮疾,百废待兴。他刚上任就给县里创设了四路义学,教育贫穷人家子弟,每月两次考核学生,他都亲自带领督察。久已废行的送应试生员之典,得到了恢复。被毁坏的学校祠庙,两庠(官办地方学校)、八蜡(腊月举行农业方面的祭祀处)、文昌庙(孔夫子)、狄公祠(狄仁杰)等都重新兴建或修补完好。对晋世子源所刻的《宝贤堂法贴》,因遭战火焚烧,短缺50多石,都刻补成全壁。考虑到贫民有被生活逼迫行窃之风,就把处罚偷盗的规定刻写公布,讲明乡规乡约;劝勉人民勤于农耕纺织,便分发给穷苦百姓纺车,学习纺纱织布;勉励农民广栽树木,并教给农民种植树木的方法;教育百姓不要奢侈懒惰,便减少赛会(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来节约开支;征罚赌博者,对游手好闲者以示警诫。他在任期间,一贯爱民如子,从各个方面广施仁爱:“诫民鬻身,发天性以示之,则仁在愚氓;畀钱乳母,收弃婴以育之,则仁在小儿;置漏泽园,拾枯骨以痊之,则仁在死者;设粥局以哺流亡,则仁在饥民。至于严保甲,备赈粟,虑周法密,不辞劳瘁。其事于各州县,以成永式。”更有甚者,若遇天旱,戴县令徒步亲自祈祷,并且写成简帖分送到供神的庙宇,简帖上写着:“乞赐一场雨,愿减三年寿”的字样,关心百姓疾苦,对待百姓诚恳。尤其可贵的是他对修撰县志十分重视,他把这项工作强调到:“无志是无邑”,“无邑亦乌用是令为”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他到任不久就召集县内知识渊博的文人,邀请曾经被举荐为官的学者,共同计议编辑纂修《阳曲县志》的事宜,他还利用闲暇时间拜访博闻强记的文人学士来协助撰修县志,并为县志的编辑次序、排列等作了安排,使《阳曲县志》终于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出版成书。由于他的政绩卓著,巡抚穆上章保举推荐,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升任为汉阳知府。

刘璋

   刘璋(生卒年代不详),字于堂,号介符,别号樵云山人、烟霞散人、瓮山逸士。清代阳曲县人。清康熙三十五年()中举,雍正元年()任命为直隶省深泽县令。   刘璋一生为儒,虽早年中举获得功名,但仕途很不顺利,直至老年才任命为深泽县令。从中举到做县令的20多年时间,一直闲居在家,浪迹山水之间,全心身投入诗画小说创作之中。   刘璋涉足艺术领域,首先在小说方面成就最为卓著。他创作了使自己扬名后世的讽喻小说《钟馗斩鬼传》。此书四卷十回,以35种鬼魅,余种鬼态,喻指了人世间、生活中,上至皇帝、宰相、将军,下至风流浪子、骗子、无赖等不同类型的丑恶人物。通过对那些“鬼”及“鬼态”的描写、刻画、揭露、讽刺、鞭笞,表达了他“人至于不善,虽人而实鬼”的观点,以及他“使人知所畏而为善”的良好愿望,被人誉之为缩写了的封建社会的“百丑图”。《钟馗斩鬼传》行世之后,即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有人给他冠以“第九才子书”的美称,使之跻身于“戏曲小说名著”之列。鲁迅先生读到此书后,说它“取色诸人,比之群鬼,一一块剔,发其隐情”,“近于呵斥仓群”。他的绘画技艺,也称道于后世。从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青绿山水”轴可窥斑见豹。此轴为绢本,水墨写意,画面层峦叠嶂,山峰突起;危崖峭壁,溪水潺潺;瀑布直挂,喷珠吐玉;苍松翠柏,秋实累累。且有草庐人物,各具神态,栩栩如生。此画表现了山村深秋景象,生活气息浓郁。从此画可知他作画笔墨工致精细,色调清丽淡雅,皴法运用极少。一改清初山水画因袭的传统,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有大家之风度。

阎广居(附士骧、士龙)

   阎广居,字子仁,号安亭,清代阳曲县河口村(现为古交市河口镇)人。乾隆庚寅(1770)举人。历任湖南省常宁、慈利、来阳、芷江、麻阳知县,所至以清理积案、杜绝贿赂、振兴文教为常。来阳士风刁诈,恶人常滋生事端,广居绳之以法,驭之以诫,经两次前后5年的治理,使当地风格大有改变。在任麻阳知县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社会秩序,使民逐渐归田务本,并且编辑条文制度通告于众,修建义学,亲自教育考核。后来提拔赴任乾州直隶州,当地因遭战火摧残,城廓坛庙都变为瓦砾,百废待兴。他到任伊始就筹划修复,相继设立义学,充实仓库储备粮食,教民开矿采煤,种植二麦,果断行事,稳定秩序,后来论功劳晋升为知府。在职四年,积劳成疾,逝于任所,终年57岁,乾州百姓痛哭罢市以示哀悼,并请求朝廷将阎广居列入名宦祠。著有《力恕堂全集》、《格言录》,均刊行于世。   阎士骧,广居子,字六山,清乾隆六十年()举人,任山西省太平县训导,著有《阎六山诗文存》、《槐堂杂咏》,纂修《欧阳县志》,刻有《文中子中说》及《格言录》。   阎士龙,广居子,清嘉庆二十四年()举人。阳曲县学宫颓废已久,他慨然以募修为己任,邀集有关人士共为经营,并亲自督工10余年,修复告竣,他已心力交瘁,不久病逝。

裴国苍

  裴国苍(生卒年代不详),清代阳曲县人,咸丰八年()举人,曾任汾阳县教谕,吉州学正,光绪五年()纂《吉州志》(又称《吉县志》)八卷。该志体例完备,纲举目张,突出记载了捻军活动事实,并收录了《光绪三年救荒碑记》、《埋林骨记》等重要史料,对研究清代晚期山西省南部政治、经济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被誉为一代名志,今藏山西省图书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hj/73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