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清徐县红色足迹

98年的党史,70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历史,是一部关于奋斗的历史。重温党史新中国史,就是重新体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始终坚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学史悟史作为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途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清徐县党史研究室整理了一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足迹,供大家学习参考。

洛池渠村抗日纪念碑

清徐在抗战时期为我省太原南部的前沿阵地,县城西北、西南均属山区,属我省吕梁山脉的北端。山地面积达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它北面与太原县(今为晋源区)、古交市接壤,西面与交城山毗邻。宽广的高山峻岭,在抗战时期无疑是一道天然的战地屏障,它既是我党抗战的大后方,又是日军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游击战场。当时的清源县、太原县、徐沟县政府(简称清、太、徐抗日民主政府),曾驻清徐县洛池渠村、崔家山村和白石沟等地,在我党的领导下,带领地方武装开展了八年的抗日对敌斗争。至今在洛池渠村南还矗立着一通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二九师十九团烈士纪念碑,碑额镌刻“尽忠党国”碑刻正面楷书有烈士职别名录及部队番号和立碑年月。碑的背面主要介绍邵文斗烈士的生平简历和战斗经历。

洛池渠村清太徐县政府旧址

洛池渠村清太徐县政府旧址所有的洛池渠村,位于清徐县西部山区温凉区,坐落在吕梁山脉狐狐山下,南临水介沟河。主要生长有鸡梢条、酸枣、酸柳、针茅、地榆等草灌植物。该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1℃,年降水量~毫米。旧址建于坡地之上,西、北为沟壑,南面有自北向南流淌的水介沟河。洛池渠村清太徐县政府旧址所在的洛池渠村。支柱产业以种植果树为主。东邻大旺村,南靠阎庄村,西邻黑岔村,北邻果子园。旧址东、南为民居。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为传统庙会。抗日战争时期,清徐建有双重政权。民国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成立清、太、徐抗日民主县政府,属晋绥边区第八专属。同年6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县政权交由阎锡山第八行政专员公署接管。当时洛池渠村是国共合作期间清源、徐沟、太原县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当地人民群众进行抗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洛池渠村清太徐县政府旧址坐南朝北,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年代为年,由东院和西院构成,西院为二进院落布局,依坡地而建。东院为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存有大门,正房,两侧仅存西房,正房面宽七间,平顶。因战争动乱以及长期无人管理,年久失修,雨水冲刷,导致屋顶塌漏,墙体倒塌。

洛池渠日军屠杀遗址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过多次“扫荡”,施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犯下滔天罪行。血洗洛池渠便是其罪行之一。

洛池渠位于清徐县城西北30里处,座落在地势险要的狐狐山下,是一个仅有50余户、多人的小山村。国共合作时期,清太徐抗日政府就设在这里。

年5月,驻清源日军由汉奸任头发带路来到了洛池渠村,企图一举消灭我抗日政府。日军进村后,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他们抓住30多名群众,捆在村口打粮场上,要大家供出县政府的去向,群众不供,惨无人性的日军当场将30多人全部用刺刀刺死,血染打粮场。民兵武根全一家5口,全部遇害。

从年到年间,洛池渠村先后被日军血洗过七次,杀害干部群众70余人,日军还烧毁了房屋多间,抢走大牲畜50多头,其他财物被洗劫一空,奸淫妇女,罪恶滔天。

晋中战役徐向前司令部

一九四八年七月十日,即临汾战役后,我晋中地区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与吕梁、太行、太岳等大批部队追歼阎匪展开了晋中战役,徐向前司令员带领部队驻进西辽西村,司令部设在马家大院。周围邻居家也住了不少八路军。

七月十二日,部队开始行动,包围了赵承绶,紧接几天不分白昼,从前方转运来的俘虏、伤兵也住满了“万顺店”。那时,西辽西村显得非常热闹,八路军纪律严明,对老百姓和颜悦色,谁家院子里住有八路军,谁家的水缸满满的,院子也打扫得干干净净。七月十六日下午,大常战斗结束。十七日,被活抓的赵承绶上午被解押来西辽西村,一起被俘的还有沈瑞(三十三军长),曹近谦参谋长。他们骑着马,被押进崔二臭家院子,安顿在西屋住下。这时哨兵布满了整个院落四周,房上、地下都有。

七月十八日,部队在崔万庆家场儿上召开庆功会,会后还演了“文明戏”,晚上还放映了电影。

七月十九日,徐向前司令员上午从马家院司令部出来,到崔二臭家院去和被俘的赵承绶等人交谈……一连几天都可见部队首长到这些俘虏住的地方走动。

据村里上年岁的老人的回忆徐向前及其部队在西辽西村一共留宿了不到二十天。

清徐县烈士陵园

清徐县烈士陵园位于清徐县城正北,清源镇平泉村、北营村之间,距县城5公里,背靠吕梁山,面临清泉湖,依水傍山,风景秀丽。

清徐县烈士陵园主要是为将分散在全县各乡镇烈士遗骸集中埋葬,供后人凭吊,始建于一九五八年,维修于一九九四年。后陆续于九六年七月为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原县委书记、县长分别竖汉白玉石碑两座,九八年四月为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县武委会主任、徐沟地工组副组长立碑。全陵园共安葬烈士人,其中前面主墓区是6名团级军队干部和4名正副县级干部,还有排以上干部名、无名烈士90名,其他为战士。在这些烈士中,有红军时期参军的15名,烈士陵园安葬的革命先烈大部分是在晋中战役中(集义大常为主战场)牺牲的。

全园占地.5平方米,房屋、办公室、陈列室等建筑面积平方米,烈士墓丘全部是水泥浇筑、青石镶嵌。烈士纪念碑,县团级烈士为汉白玉和大青石,其余烈士全部为青石碑,上面有烈士生前单位、籍贯、姓名、职务。

清徐县烈士陵园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几次大的维修。硬化了道路,主伸道园内硬化,渠道、围墙、大门等全部维修,9年又投资近35万元,对墓区进行了绿化,对主墓区两侧2平方米场地进行了硬化。园内松柏翠绿,果树茂盛,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已被列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德育基地”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在马峪乡西石窖村西面,位于龙林山风景名胜区的之巅,纪念碑碑座四方形,象征四万万人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碑身三锥体、,涵义清太徐三县合一,同心抗日;碑高十九点四五米,寓意一九四五年取得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白石沟既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前沿阵地,又是清太徐人民抗日的指挥总部,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受尽凌辱的日本劳工侄子陈太平先生投资三十多万元树碑立碣。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龙林山风景名胜区地处白石沟中段,距县城15公里,葡峰山庄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四周0多亩松柏覆盖,四季常青,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舒适,即清徐县八景之一“白石云松”。年被列为县级风景名胜游览胜地。

李祥故居

李祥(~),原名王钟灵,清徐县南营留村人,烈士。年高小毕业,到交城县当店员。年抗日战争爆发,李祥毅然弃商从戎,是年冬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孝义一区牺盟会秘书。年在兴县“晋绥抗战学院”学习半年后,到汾阳县七区任区长。年,为贯彻上级“把敌人挤出去”的号召,调离东县担任武委会主任,兼离(石)岚(县)公路武工队副队长,经一年多工作,把离岚公路沿线的敌据点全部挤掉。年日军投降前夕,李祥由离东调到清源县,任武委会主任兼武工队长。年12月29日夜,李祥带领小分队由清源县城完成任务后,回到驻地二区北程时已凌晨两点,人困马乏,被尾追的敌人包围,突围时李祥为掩护他人安全转移,自己断后,被击中胸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该院位于南营留村醋乡街7号,为李祥先祖所建,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原为三进院落布局,现仅存二、三进院。故居保存较好,是清徐县目前仅存的少数几处革命烈士故居之一。因为多年以来一直由家族中人居住,所以各建筑保存尚好,但原貌大多已经改观。

县直工委

传播党建信息、交流工作经验

反映党员生活、服务工作大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jiaozx.com/gjshj/11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